广东会馆

会馆在汉唐时代就已兴起,它是同乡人在异乡都市修筑的聚会联络和办事的馆堂。天津的广东会馆位于南开区天津旧城南门内大街,建成千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由当时任天津海关道的唐绍仪、天津英商洋行买办梁炎卿及众广东同乡捐款兴建。占地 20 多亩,会馆建筑采用四合院格局,气势宏大,设什精美,且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和南国地方风貌,是天津市最大的一所会馆。

广东会馆现在是天津市中山中学和天津戏剧博物馆所在地。院门朝西。广场南边及东边是中山中学校舍。广场北边便是广东会馆,即现在的天津戏剧博物馆。

戏剧博物馆前有高大的门厅。门厅内左右墙壁上临摹着东汉《乐舞百戏图》、元杂剧壁画、明朝《南中繁会图》、清朝康熙“南巡图》等四幅有关戏剧演出的图画。迎门为本质雕花影壁,挂着“岭海珠辉”匾额。影壁背面挂着“粤声津度”匾额,门厅往里是一组四合院。正房、配房都有突出的廊厦。

在正房和两旁的配房里,展览着天津戏剧形成、发展的历史情况。运河文化推动了天津早期戏曲的形成,明清以来,以昆腔、皮簧为代表的士大夫戏曲文化先后传入天津,与地方歌曲小调交融,形成了天津戏曲文化风貌。展览中介绍了在清代、民国年间,天津先后出现的京剧名丑刘赶山,京剧老生孙菊仙,山陕老派梆子戏代表侯俊山,京韵大鼓艺人刘主全、白云鹏,梅花大鼓艺入金万昌等人的情况。展览中还介绍了天津戏剧兴盛和变革的局面。卫派梆子、评剧形成后,流派众多,新派女伶崛起。天津京戏兼容南北风格,杨小楼等名角出现。中国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在本世纪川年代后,曾在天津春和、明星、北洋三家戏院轮流公演。

戏剧博物馆展室还陈列了戏曲名角的彩塑、剧本、唱本、戏曲服装、道具、伴奏乐器、剧照等。有梅兰芳与天津近云馆主杨慕兰的合影,有天津李叔同在日本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时演出新戏《茶花女》的剧照,有周恩来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发表在《校风》杂志上的《吾校新剧观》文章。更有解放后新凤霞演出《刘巧儿》剧照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天津演员的多幅照片。从天津戏剧博物馆展室里,人们可以纵观天津戏剧发展的概貌和盛况。

广东会馆及戏剧博物馆的另一珍贵景观是精美典雅的戏楼。穿过正房后小天井,就是戏楼。近正方形的戏台坐南向北伸出。戏楼为卞结构,梁架跨度大、雕刻精美是它的特色。戏台顶子由数以百计的变形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构成穹窿式藻井。前台横楣是狮子滚绣球的木雕图案。两角刻着莲花。舞台天幕正中是天宫赐福的木雕,四角是口衔枝桃的蝙幅。戏台有“薰风南来”匾额,与广东会馆名称相吻合。戏台对面的廊柱上有一副对联:“粉墨辨忠奸曼舞轻歌皆世态;筝琶弹喜怒繁弦急管尽人情。”这对联概括了戏台演出的主题。观众席位有方桌、椅凳,除台前中部之外,舞台对面及左右两厢的楼上楼下,均可容纳观众。

在广东会馆这座戏楼的舞台上,不仅有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杨小楼等人演出过,而且曾经举行过多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活动,1912 年 8 月,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赴京前在天津逗留时,天津各界曾在此举行欢迎会;9 月举行欢迎黄兴及陈其美、宋教仁大会。孙中山从太原再莅津门,又举行了一次有 6000 人参加的欢迎大会。

1923 年,邓颖超在天津达仁学校任教时,曾在这里演出新剧《王国镜》, 反映朝鲜革命志士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内吝,邓颖超扮演安重根。1925 年,天津 20 多个工会在这里成立“天津总工会”,会址就设在广东会馆。因此广东会馆在 1962 年被定为天津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