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先人祭如在焉

除了在先人去世时哀悼、祭奠之外,还要每年在固定的时节进行祭祀, 这是中国的古老习俗。天津民间至今对这种祭祀十分重视。这是一种怀念先辈继承传统的形式,对于凝聚家庭成员的感情也有一定的作用。

清明扫墓

每年清明节及前后数日,天津除了中小学生集体到水上公园烈士墓和北宁公园烈士墓前扫墓之外,民间则几乎要从全城各个角落涌到北仓、程林庄和金福园等殡葬场骨灰存放地,进行扫墓祭祀活动。高潮日达数十万之众。连公共车辆、交通警察都要临时增加,妥善安排。清明节清晨,扫墓的人家男女老少带着香、纸、供品,坐车或骑车到殡葬场。手持骨灰盒存放证,进入院子扰到房号,由服务人员从架上给找出骨灰盒,随即把骨灰盒抱到院子中间长廊上,或到后院的荒地上摆着,一家人就忙着给骨灰盒擦灰,在骨灰盒前摆祭品。祭品简单的是两碟,一碟三个苹果,一碟三块点心。再就是烧纸。祭品复杂的是七碟,在一块布上摆一碟香肠,一碟炸虾,一碟桔子三个

(双亲都亡的可放四个),一碟苹果三个,一碟煮鸡蛋三个,一碟放三个枣、三个核桃、几粒花生仁,一碟蛋糕点心。饭一小碗、酒一满盅。然后烧纸、燃香。这时五六十岁的老人,二三十岁的儿子、儿媳、闺女、女婿,几岁的孙子、孙女,齐朝骨灰盒脆下,儿媳、闺女、孙子、孙女都号哭地分别呼喊着:“爸爸”或“妈妈”或“爷爷”或“奶奶”。有向死者报告家庭平安、生活好转的,有祈求死者多照顾活着的亲人的,如有个中年男子向父亲的骨灰盒跪着说:“爸爸,我们一家都好,妈妈身体好,她今天没来,叫我们告诉您,让您放心。”一位老太太跪在骨灰盒前,边烧纸边说:“您多照顾我姐姐,让她的病快好,不上医院。”真是祭如在焉,情真意切。有些没设祭品的扫墓人也要对着骨灰盒默哀一会,最后把骨灰盒送回存放处。

在存放骨灰盒的大院子里,还专设了“台胞、台属接待室”,接待前来扫墓的台湾同胞。

·七月十五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二次专门祭祖的节日。天津民间要包饺子吃,给死者烧纸。晚上,在居民楼前的路边空地,许多人都要给死去的祖父母、或父母、或岳父母各烧一堆纸钱。边烧边说:“某某来取钱花去。” 并在纸上压一根柴禾棍,表示桥,让死者过桥来取钱。除了给已故亲人烧纸外,还要给“外鬼”烧一堆,说:“地畔业主、古老前人都来捡点钱去用。” 因此,第二天早上,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见到一堆堆纸灰。

·十月一,送寒衣·

俗传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天津民谚说:“十月初一,鬼要寒衣。” 这又是民间慎终追远、怀念祖先的节日。按习俗,这天要吃饺子。晚上除要在室外路边空地烧些纸钱外,还要特地用蜡光纸剪裁糊制成衣服,一起焚化。剪裁衣裤还要注意分出男袍女袿来,分别装在封筒里焚化,焚烧时说:“冬天快到了,你们来取衣服去穿吧!”孝思之情,溢于言表。

上述几个祭祖节日,天津民间因袭前人,流传至今,虽然夹有迷信的影子,但主要是纪念先人的几种形式。在这种追思、怀念先人的民俗活动中, 也在对晚辈进行尊老敬长的道德感染。既然对死去的人还这样关照,那么对于活着的老人更要从物质上细心赡养,从精神上由衷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