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国租界,洋楼各异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人们常用这句话说明京津两地建筑风格的差异。天津小洋楼数量多,质量也很高,表现了中古时期西洋建筑豪华典雅的不同风格。它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区域的马场道、解放路、民族路、花园路等繁华街道上。建国前,这里是英、法、美、德、日、俄,比、奥、意九国的租界地。帝国主义者在对我进行疯狂经济掠夺的同时,也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各租界内相继建立了一些体现本国特点的西洋建筑。从历史上看, 小洋楼是中国人受欺侮、遭奴役的见证。作为建筑本身来说,小洋楼是文化遗产。不用走出津门,便可以领略中古时期西洋建筑的不同风貌,陶冶在异国情趣之中,逛一逛也是享受。小洋楼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坐落在海河北岸狮子村桥旁的望海楼教堂,属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1869 年由法国天主教建造。建筑整体为青砖木结构,面向西南,正立面有三个塔楼,呈笔架形, 平面为长方形,全楼除塔楼外,大部分为二层,窗面由五彩玻璃组成几何型图案,门窗鸡心式,门两侧有扶壁,内部是三通廊式,塔楼上部平顶,可以瞭望,后礼拜堂的四角也有小楼。望海楼三屋钟楼总高 22 米,整十建筑都是由直线条构成,给人以高耸和向上的感觉。

俄罗斯古建筑风格的华俄道胜银行,建于 1896 年,位于今大同道与解放路交口,砖木结构,其地下室用工字形铁法砖券,没有使用水泥。建筑本身高二层,檐部出堞式女墙。中开老虎窗,墙面处理是下层开券形窗,上层开人字山花顶的平窗,而转角入口处却又相反,顶部有穹窿顶,上立塔亭,新颖、典雅。

老西开的天主教堂,气势恢宏,肃穆威严,与中西合璧的新型建筑国际商场成品字形,天主教室建于 1914—1916 年,属于拜占庭建筑风格。它是由古西亚的砖石拱券、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的宏大规模的别具特色的组合。特别是在拱、券、穹窿方面,小料厚缝的砌筑方法显得灵活多样。教堂格局大致有集中式:平面圆形或多边形,中央有穹窿;十字式:平面十字形, 中央有穹窿。此外用彩色云石玻璃砖镶嵌和彩色面砖来装饰建筑也独具特色。天主教堂平面呈十字形,三通廊,入口左右有塔楼,上具穹窿顶,内部拱道交叉处顶上亦建穹窿,外墙处理用半圆叠拱窗及檐下连续法券建于 1939 年的公议局大楼(原天津图书馆),为伊奥尼克式的古典柱式建筑。其平面中部为楼的主体,两侧有对称的翼部。主楼底层入口有五个券门,里面大堂正中置楼梯,表面用大理石嵌砌,经休息台后再由两侧转至上层正中的大厅。楼层外观是伊奥尼克式的柱廊,柱廊两端各伸出房间,又分上下两层,上有人字山花和女墙,两翼部比主楼略低,亦分上下两层,再下有地下室。整体建筑匀均,雕饰合度。楼前有广场草坪,更能衬托建筑物的稳定与舒张。

法国后期文艺复兴建筑物的典型代表是坐落在马场道的天津外语学院。这原是法国耶稣教在天津建立的一所大学,由教学楼、预科楼、博物院和宿舍楼组合而成。1921 年破土动工,历时 10 年竣工。整体建筑采用了象征着神权的哥特式的古罗马式风格,突出古典柱型的构图主题。为了追求所谓合乎理性的稳定感,用半圆形券、厚实墙、圆形穹窿、水平向上的厚檐,与哥特式中的尖券、尖塔、飞扶壁和垂直向上的束柱相对抗。在建筑轮廓上它讲究整齐、统一与条理性,而不象哥特式那样参差不齐、富于自发性与高低强烈对比。

在环境幽雅、远离闹市区的民族路上矗立着一幢幢造型优美、宽敞舒适

的意大利式风格的别墅。一些达官贵人,下野的军阀,逊清的遗老遗少,都曾在这里闲居过。这些小洋楼内部装修十分讲究,雕刻着花卉、动物图案, 外观和造型也不雷同。尤以曾任熊希龄内阁财政总长的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室”最为别致。该楼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楼高两层,楼的正面有三十小拱门,门前两侧是石阶,当中有一蓄水地,池中雕一石兽,口中常年流水不断,使这座小楼愈显得小巧、典雅。书斋的一楼正中是大厅,很宽敞,能容纳五六十人。靠书斋,还有几间房子,是卧室和图书资料室。梁启超的后期就是在这里著书立说,完成诸如《清代学术概论》、《墨子校释》、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学术著作。

天津的小洋楼风格各异,很难一一尽述。还是请您来此一游,以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