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大寺

天津城西北角一带是回民的聚集地。一座气势恢宏,具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古建筑群鹤立于旧城西北角小伙巷群楼中,令人瞩目。她就是名扬中外的天津回民宗教活动中心——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初顺治元年(1644 年)。当时,随着运河漕运的发达和天津商业集散地功能的确立,大批来自安徽、湖北、山东、河北的回民船工和商人聚集在西北角一带,落脚谋生,集资修建了清真寺。经康熙、嘉庆、咸丰年间的不断修复和扩展,成为现在的规模。

清真大寺寺院广阔,建筑宏伟壮丽。主体建筑是 875 平方米的礼拜殿,

前厦 90 余平米,后殿耸立着五个平面六边形的亭式阁楼,阁顶上端珠光宝气和间楼红柱、门牖、金字匾额,交相辉映。大殿对面是宫殿式对厅,两侧配盖着南北讲堂、南北耳房,四面殿堂前厦,皆用油添渲彩,横壁绘有五彩缤纷的花卉图案,衬托着汉文、阿拉伯文的 61 块匾额与槛联,古香古色,光彩夺目。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捐献者、撰写人都是显赫一时的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清朝十帝有人帝送有匾额。匾联文字古奥,蕴意深邃,书法流派纷呈, 风格各异,是全国保存古传匾联最多的清真寺。清真大寺内的砖雕也旱有盛名,出自著名的回民雕刻家马少青之手。砖雕中的天津的鼓楼、白骨塔、文庙牌楼,北京的名盛古迹,图案清晰,工艺精巧,堪称艺术珍品。

天津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全称“逊奈和大众派”。从支派上分,绝大多数属于“盖底自”(阿拉伯文音译),其意为“尊古”,俗称“古行”。天津人对于伊斯兰教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中国有 7 位学者用汉文翻译《古兰经》通本,天津人就占三席。王静斋的《古兰经》。杨仲明的《古兰经大义》, 都采用严格的直译方法,多次出版,广为传阅。

清真大寺不仅国内闻名,与国外穆斯林的交往也与日俱增。先后有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伊斯兰客人来清真大寺观光或做礼拜。印度穆斯林海员莫哈德·亚森,印尼海员沙姆波崵在船上病故,两轮船长邀请大寺阿訇按照伊斯兰仪节治理丧事,并将两位亡人安葬在天津市回民公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