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乡习俗

天津东临渤海口在渤海湾边生活着世代以捕捞为业的渔民。他们勤劳、朴实,以船为家,靠海生存。大海给渔民带来欢乐,大海也给渔民造成灾难。渔民们虔诚地信奉着大海,民俗活动是围绕着大海展开的。

跑火把跑火把的民俗活动突出跑,旧历大年三十夜除旧迎新时刻,点燃用绳捆好的芦苇把子,由两人扛着跑,俗称跑火把。谁跑得最快,谁跑的路程最远,谁就最吉祥。火把的数字是根据自家船只的多少来确定的,一艘船点燃两支火把,以此类推,火把数是船只数的 1 倍。跑火把时,前有铜锣开道,神旗和纱灯引路。各庙门大敞四开,红灯高悬。船主人一一到各庙拜香, 后来到自家船停泊的地方,绕着船高声呐喊:“大将军(大桅)八面威风”, “二将军(二桅)开路先锋”,“船头压浪”,”船后生风”等等吉祥话。然后,火把在敲打着的锣声中燃尽。围观的孩子们抢着跑到船主家去“起驳”。“起驳”的意思是说,经过这番忙碌,船主家已经鱼虾满舱,装不下了,需要别人取点走,以显示出船家的富有。船主家对前来起驳的孩子们笑脸相迎, 高兴地将点心、花生、栗子、柿饼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兜着果品,喊着“一网打两船,一网金,二网银,三网打个聚宝盆”之类吉利话,喜气洋洋地离开。

渔民们对除夕夜跑火把的民俗活动兴致很高。一是取“火爆”(“火把” 的谐音)的吉利,企求来日的兴旺发达。二是渔民们群体的自娱活动。千万支火把在夜幕里车街越巷,此没彼出,如龙腾蛇舞;渔民们聚集在一起尽情地敲打着铜锣,齐声欢呼,场面是非常热闹、十分壮观的。在跑火把的热闹场面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形,面对熊熊燃烧的迎面而来的火把,有的人并不躲闪,或故意去冲撞火把,引人烧身。这些人自以为正文倒霉运,想借火把烧掉身上的晦气,以求转运。结果脸上、身上多处被烧伤,也心甘情愿。

“渔家乐”“渔家乐”,这是众多花会中的一种,是以大地为舞台的民间歌舞剧。它有人物,有情节,唱同以歌颂春、夏、秋、冬四景为内容。人物有老渔翁一人,王子一人,重女四人,童男四人。边走边舞,边舞边唱。其中春景唱道:“渔家诗,春最好,桃红柳绿闻啼鸟。落花水中流,鸟栖水竹梢。劈竹节,修竹肃,唱一曲‘金曲灯’。渔家乐陶陶”。婉转的歌声配以婀娜的舞姿,为节日增添了欢快和谐的气氛。正月初一早饭后,“渔家乐” 率先出动,与高跷、龙灯、跑旱船、莲花落等汇聚一起,拉开了正月出花会的序幕。初一的晚上,“渔家乐”的演员由边走边舞边唱改踩在便装演员的肩上唱。寓意人们的生活,从此一天比一天好好起来。这时的“渔家乐”便叫“节节高”了。正月初四,渔乡的花会出现高潮。大街小巷锣鼓喧天,各路花会以自己独有的舞姿吸引着渔民们前去观赏。从红日当头,直耍到夕阳西下。掌灯时分,各花会在无数火把的照耀下,又相继出动,兴致比白天还高。如此昼夜出会,直到正月初七才暂告一段落。

“灯官会”农历正月十五渔家闹元宵热闹非凡,在数十道民间花会中, 数“灯官会”最早最盛。据说,“灯官会”原流行于湖北一带。清光绪年间, 随着北上换防鄂军的传播在北塘盛行起来。

“灯官会”由地方有威望的人士组成,服装道具由县衙暂借。出会时, 八抬大轿抬着灯官,又称“灯政司”,身着知县官服,带着真正知县的大印和惊堂木,代行使知县的权力。轿前三班衙役,高举“肃静”“回避”大牌齐声唱喝。再前,有小差打着印有金字“灯政司”字样的大红纱灯,头面引

路。轿后有班头,捕快,推着囚车、手持镣铐、木枷、木杖、军棍等刑具跟随。如此场面如同戏台上八府巡按,既威严又滑稽。大街上所有店铺、字号门前,必摆桌案,备有茶水点心,干鲜果品,表示对灯政司热情接待。灯政司路经各店前,店主一定要衣冠整齐地跪拜在轿前,并诚恳地征求意见。而灯政司专门在店前的花灯上故意挑剔寻找茬口,店主还必须低头认罪表示悔改,然后支出罚银。罚银越多,一般在百两以内,店主越觉体面,越受人尊重,看会人越发热烈鼓掌以助会兴。元霄盛会一般不会出现“抗拒者”,如有,灯政司便可发号施令,当众给以各种处治,乃至“动大刑”。“灯官会” 虽是群体性的娱乐活动,但也有假戏真做的时候。灯政司借机处治一些行为不端之徒,衙役们也不免动点“真格的”,让其当众出丑,大快人心。以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出会三天结束,道具送还县衙。会头将所罚银两如数上帐, 除少量奖励演员外,还称些粮米周济贫困户,其余大部分用于修路、修桥、修建寺庙等公益活动。因此,灯官会深得民心,倍受平民百姓的欢迎,久演不哀。

二月二领龙时至农历二月,气候渐暖,传说是蛇虫万物结束冬眠,重新复苏,回临大自然的目子。天津的风俗是“二月二,龙抬头”,吃素食,妇女不动针线,免伤龙眼。而渔乡的二月二领龙,更符合渔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勤劳朴实渔民的本色。二月二这天,渔民们争先早起,把缸里的陈水淘净,灌进水壶。让壶里的水从缸底部慢慢流出,连绵不断地流到河边,这叫领走了懒龙。然后再从河里挑一担新水,一路摇摇晃晃,故意让水洒在地上,形成一道水迹,直到缸边,这象征着领进了“勤龙”。渔民们把贫富看成是勤劳与懒惰的结果,要想富就要在劳动季节到来之前,除尽身上的惰性。这就是二月二渔民们争先早起领龙的目的。

四月庙会敬诸神农历四月是渔乡丰收的季节,各种水产品应节上市,用渔民的话说:四月满江红。庙会随着买卖的交际红火也热闹起来。身着夏令盛装成群结队到各庙进香的善男信女们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中间有的是为父母求眼光奶奶去除眼疾的;有的是求“送生娘娘”送子的;有的是为自己向药王讨药治病的;有的是许愿还愿的。于是小神庙、三官庙、观音寺、真武庙、关帝庙、财神庙、城隍庙、娘娘宫里,香客如流,香烟袅袅,钟声绕梁。众庙中要数小神庙的香火最旺。据说,小神是渔民们从海上请来的。很久以前,渔乡的一只小船在海上遇难,眼看着海水涌进船仓就要沉没。惊慌的渔民跪在船板上叩头,乞求神灵保佑。突然间,狂风大起,船顺风势被刮进一个孤岛。待风平浪静后,船上脱险的渔民发现海滩上躺着一个人。近前一年, 人变成一尊铜像,旁边还有一个铁座。渔民们马上明白是铜像的保护才化险为夷。于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把铜像和铁座请回家乡,盖了庙宇,朝夕供奉, 香火不断。小神庙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渔民们前来叩头进香,有的是从千里之外特意赶来的。其中一些人是专来听潮声的。据说把耳朵贴在小神像脚下的青石板上,对准青石板上的小孔,就可以听到大海的波涛声。是心理作用, 还是不敢得罪小神像编造出来的,现在小神庙已不存在,这个谜团也就无法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