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曲书场觅清音

天津是我国北方曲艺之乡,天津人对曲艺有着特殊的爱好。曲艺在解放前称什样杂耍,据《天津市概要》说:“十样杂耍者,盖以吹、打、拉、弹、说、学、逗、唱、练为十样。”解放后,将各种说唱艺术确定为曲艺,另将以变练为主的艺术称为魔术和杂技。

曲艺在天津的历史,可上溯到清初,随着天津开埠通商,文化交通活动日增,北京、河北和本地的曲艺说唱艺人陆续在津撂地或在茶社演出。旧时, 天津曲艺演出场所极多在南市、旧城厢、各大商场有几十处茶楼、剧场演出曲艺,撂地演出(即露天演出)则多在南市三不管、广开、三角地、鸟市、谦德庄、地道外一带。天津成为北方曲艺名家的荟萃之地,曲艺观众也以懂行、热情著称。正因为天津这个“码头”的特殊性,天津成为北方曲艺演员必须跃过的“龙门”。在外地小有名气的曲艺演员,几乎都要到天津演出, 只有在天津打响唱红,才能算是在艺术上站住脚,在曲艺界获得一席之地。天津旧时档次最高的曲艺场叫“小梨园”,设在法租界泰康商场(今劝业场) 内。三四十年代,文化层次较高的观众,皆以小梨园为欣赏曲艺的场所。小梨园遂成为最负盛名的曲艺名家荟萃之地。经常在这里演出的有刘宝全(京韵大鼓)、小彩舞(京韵大鼓)、金万昌(梅花大鼓)、荣剑尘(单弦)、张寿臣(相声)、马三立(相声)、乔清秀(河南坠子)、王佩臣(铁片大鼓)、花四宝(梅花大鼓)、小岚云(京韵大鼓)等。天津曲艺的曲种繁多, 早期有木板大鼓、弦子书、相声、评书、西城板子弟书、八角鼓等。民国以来,天津曲艺空前繁荣,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等大鼓艺术争奇斗艳,相声、评书流派纷呈,天津时调、革弦、快书等杂曲推陈出新。书目、曲目丰富多彩,名演员和优秀弦师人才济济。梅花大鼓产生于清中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流派:金派(金万昌)和卢派(卢成科)。其中“卢派”(亦称“花派”)是 20 年代末天津著名弦师卢成科在金派梅花大鼓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他创制的低腔严谨圆润,传神细腻,还开拓了挺拔有力的高腔音域。在伴奏音乐上充实了许多新鲜活泼的过门,尤其是“三番”的间奏,热烈火炽,优美动听,他传授了一批女弟子,有花四宝、花五宝、花小宝,流传至今,故亦称“花派”。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现在仍登台演出。史文秀的徒弟籍薇作为卢派梅花的第二代传人,是现在津门梅花大鼓的主要演员,她的演唱动听优美,在曲调上有所创新。她演唱的《二泉映月》是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它以天津地方口语的字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腔调高亢爽朗,具有独特的天津味儿。

天津时调产生于清末民初,是由当时流行的民间小调组成。它的主要曲调靠山调来自手工业工人,据说是绱鞋作坊中的工人背靠山墙自编自唱,内容多是抒发内心的感慨与优愁。另外,还有来自青楼妓女院的鸳鸯调、来自人力车夫的“胶皮调”和来自民间的“拉哈调”等。

起初,时调只是业余演唱,演唱者以“票友”自居,自娱自乐。本世纪20 年代后,舞台上开始出现专门演唱时调的女演员,著名的有高五姑、姜二顺和赵小福等。解放以后,天津时调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在时调改革和演唱过程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毓宝的嗓音高亢洪亮,音域宽广,音色甜润,吐字清晰悦耳,台风稳重大方。她的代表节目有《踢毽》、《放风筝》、《梦回神州》等。现在她虽已年过花甲,仍活

跃在舞台上。她的学生育年演员高辉进步很快,她演唱的《春来了》等受到行家好评。

京东大鼓也是天津曲坛的主要曲种之一。其中影响最大、演唱最富特色的艺人是刘文斌,刘文斌是天津宝坻县人,十八九岁时到天津白天拉人力车、扛河坝,晚上到街巷中卖唱,自弹自唱以增加收入,后来撂地摊演出,由于深受群众欢迎,逐渐到电台、杂耍场和书场登台,由此火红。刘文斌壮年从艺,45 岁成名,在天津曲艺史上是少有的待例。他的唱腔朴拙大方,舒展平实,始终保持着走街串巷卖唱时期形成的特点,不以腔调委婉多姿的变化取胜,而以通俗明白、字字入耳见长。他的艺术不似象牙雕刻的精美饰物,而如同绳纹装点的远古陶器,以质朴爽朗的乡土气息感染了天津的市井百姓, 特别是深受妇女的喜爱,50 年代以来,印刷工人董湘昆继承和发扬了刘文斌的京东大鼓,他的演唱唱腔优美,风趣横生,韵味醇厚,尤其是”十三咳” 风味独特,缠绵宛转,令人心荡神摇。

铁片大鼓(又名乐亭大鼓、滑稽大鼓)也是天津曲坛的重要曲种。清末民初;它随大量地方曲种和流动艺人进入天津,30 年代达到高峰。女艺人王佩臣无疑是铁片大鼓高峰上盛开的一朵雪莲。她是汉军旗人,本名车小贵,8 岁从文习艺,10 岁随父在天桥卖艺谋生。20 岁以后来津门献艺,随夫姓王, 以王佩臣的名字从艺,30 年代声名大噪,曾被观众选为“女鼓三杰”之一(另二杰一为花四宝,一为赵小福)。后又与刘宝全、金万昌一同被观众誉为“鼓界三绝”。她的风格被艺人奉力铁片大鼓的圭臬。因她的演唱俏丽清爽,风趣诙谐,所以观众称她为“醋溜鼓王”,称她演唱的铁片大鼓为“醋溜铁片”, 像品尝一道名菜一样欣赏她的艺术。她的传人有姚雪芬和新韵霞,目前姚雪芬还活跃在舞台上。

西河大鼓产于冀中滹沱河畔,20 年代来津演出时被定名为“西河大鼓”。解放后,著名西河大鼓演员郝艳霞、艳桂荣等以演唱长篇曲目《岳飞》、《杨家将》而誉满津门。近年来,市曲艺团青年演员杨雅琴脱颖而出,她擅唱短段,吐字清晰,嗓音清脆洪亮,演唱的毯应该不应该》等节目受到普遍欢迎。

解放后,天津曲艺受到重视,有很大的发展。天津拥有全国较大的专业演出团体——天津市曲艺团。1984 年天津成立了北方曲艺学校,专门培养曲艺创作和表演人才。近年来。天津曲协己举办了八届“津门曲荟”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现在,津门顾曲的场所有“中华曲苑”(和平路上)、” 名流茶馆”(新华路上)、“长寿宫”(劝业场附近)及“大伙巷文化站” 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