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笑星”马三立

马三立是天津人最钟爱的一位相声艺术家,他的相声似发出一股魔力, 千百万舞台和银屏前的观众为之陶醉、痴迷。

马三立,1914 年生,回族。是“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马德禄是相声宗师恩绪(艺名恩子)的门徒。马三立在襁褓中随文来津定居,曾在天津汇文中学读书,是老辈相声演员中难得的受过中等教育的一个。后来他拜“八德”之一的周德山为师,14 岁开始正式从艺。20 岁时随父亲和大哥在天津相声基地——南市东兴市场的“连兴茶社”演出。当时的相声表演,多以嬉戏、庸俗和黄色荤口取胜。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幽默天性的马三立,经过冷静深入的思考,根据个人的气质,适情融艺,独辟蹊经,他选择了一批以说为主的“文哏”、“贯口”节目,来形成自己的“活路儿”。历经 10 年寒暑,他改编演出了《吃元宵》、《文章会》、《窝头论》、《开粥厂》、《夸住宅》、《卖五器》、《西江月》、《卖挂票》、《三字经》等许多高难度的“文限”段子,其中有些是“冷门”活儿,他赋予这些传统节目以新的风采,赢得了观众的欢迎和同行的赞誉。

马三立面庞消峭,小眼睛,招风耳,高颧骨,细高的身材,水蛇腰,嗓音低沉。他在相声《相面》中有一段著名的开场白:“我这声音难听,相貌可气,总觉得长得这模样儿怪对不住你们各位的。”乍一听,以为这只是自嘲,并不逗哏,其实这其中有一段故事:40 年代后期,马三立与侯一尘合作在“大观园”为京韵名宿白云鹏先生担任“倒二”相声(倒数第二个节目), 前场都是年轻貌美的女伶,先声夺人。观众中又有部分人“醉翁之意不在酒”, 男演员的说唱很难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对骨瘦如柴的马三立和“攒底” 的白发鼓王白云鹏似乎也不大感兴趣。马三立上场后,以出人意料的幽默, 说出了上述的开场白,令听众大哗,他甚至含蓄地嘲讽那些“捧家”对女伶的“点唱”之风不怀好意,“您喜欢听我们哪段尽管说,可不算点活,我腻味点活,一点‘活’是凶多吉少⋯⋯”好个“凶多吉少”,内里涵意颇深。

马三立和侯一尘在“小梨园”担任“倒二”相声时,剧场有名演员出场换用特制桌围的习尚,知音们便为他们制作了一幅别具匠心的桌围:黄缎面镶青绒边,上边绣了一只胖猴儿吃力地拉着一匹瘦马,这正是马与侯的写照。对照他俩的外形和演技,人们无不拍手叫绝。后来只要挂出这个桌围,不待他们出场,观众就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笑声,由此可见,马三立相声是多么为人们喜闻乐见。

马三立的相声含蓄幽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人总结其艺术特点为: 琢磨起来可笑,他的相声从内容到技巧,都经得住推敲,推敲后情不自禁地发笑,然而又并非一笑了之,而是回味无穷。如同聆听美妙的音乐,绕梁三日,余音袅袅;如同畅饮陈年醇酿,蕴味悠长。他的语言和表情的技法也很独特,被称为“冷面滑稽”,听着他不紧不慢、近乎谈心的铺垫,好像在唠家常,但冷不防抖响“包袱”,却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加上他那莫名其妙的神情,就更使人觉得乐不可支。

马三立是一个性格演员,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多姓“马”,如《开粥厂》中的“马善人”、《卖挂票》中的“马洗澡”、《黄鹤楼》中的“马叫官儿”、《买猴儿》中的“马大哈”等,他是用自嘲的手法,把五彩缤纷的市井生活搬上舞台的。嘲讽了小市民性格中的吹牛撤谎,欺骗伪善,不懂装懂,损人利己等不良习气。天津人最喜爱听马三立的相声,就是因为马氏相

声演出了天津市井生活的真实画面,演活了天津人的性格。

马三立以“智者”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把天津人所固有的幽默天性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这种幽默的天性表现为追求人生的乐趣,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善于发现事物有趣的一面,理解和宽客人类的缺点和生活中不尽人意的地方。他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给那些梦想发财者、损人利己者、江湖骗子、小偷、自吹自擂者、好心办坏事的人画像,善意地讽刺和揭露他们的错误和不当,却很少对他们进行人格上的尖刻抨击和奚落,这是马三立相声与国内其它流派相声的显著区别,也是天津这块土地所培育出的特有的文化品性给予艺术家的美的昭示。相声大师马三立所创造的轻松的喜剧氛围,散淡如水的语言韵味,平中见奇的喜剧效果,隽永深刻的幽默余味,使所有聆听、目睹马三立相声的人们赏玩不已。

这位“国宝级”的艺术家是当今相声演员中辈份最高、艺龄最长的一位, 他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使他获得“相声泰斗”的声誉。虽年逾古稀,却宝刀不老,经常创作上演新节目,1992 年曾以“相声小段”获得“金唱片奖”。他在年轻时曾自拟过“四非”格言:“非学不可,非会不可,非好不可,非精不可。”其表现出高尚的敬业精神正是他艺术青春永驻的秘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