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与“下海”

“票房”与“下海”是旧时梨园界对业余演出的称谓,京剧爱好者,俗称票友,偶尔粉墨登场亮相过把瘾,自诩“玩票”。票友的自发组织称“票房”,票友具有一定的表演水平和号召力,由业余转为专业性的演出,谓之“下海”。

天津是中国南北通衢的重要水旱码头城市。各地演员“跑码头”往往第一站就选择在天津演出。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等经常到天津演出,其中有的演员就是从天津成名而后红遍全国的,高水平的演出提高了天津观众的欣赏和鉴别能力,使天津成为检验演员实力和演出水平的舞台,天津的观众不仅爱看戏,而且很懂戏,喜欢唱戏,由京剧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票房便应运而生。百余年间,天津的票房虽是几经兴衰,但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坚持活动。票房成为连结演员与观众的纽带和桥梁,直接促进了京剧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天津票房的兴盛期是本世纪 30 年代前后,当时全市有大小票房几十家。票房的形式有多种,有的是社会团体性质,票房向社会公开招生,会员交纳会费,有教师说戏,定期彩排和演出,比较正规。以“竹记”、“遥吟”、“琴声”、“剑影”、“渔阳”等颇有名气。有的是行业内同仁组织,以本单位的职工为主,也吸收聘请一些有名望的社会名票参加以扩大声势,如“北宁”、“开滦”、“海关”、“邮局”等。还有的是以家庭出面组织,参加者多为亲朋好友,有时也请老师教戏,多以清唱为主,属于自娱活动。由于票房社会影响的扩大, 一些京剧名家常常参加票房的活动。被称为”老乡亲”的孙菊仙曾任鹤鸣社的名誉会长,梅兰芳、马连良、候喜瑞等也曾与票友同台献艺。

天津的票友中不乏文化素质较高、艺术造诣较深者。“票界三王”的王君直、王庚生、王颂臣,会戏极多,亲受潭鑫培的指点。所以谭鑫培去逝后, 许多学潭的专业演员都拜其为师或请其说戏,在艺术上获益匪浅。票友刘叔度、韩慎光、朱作舟等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演出水平可与著名演员媲美, 有的票友具有了演出实力和号召力,进而下海从艺,成为全国著名的演员, 如孙菊仙“下海”时年已 38 岁,后成为孙派艺术的创始人。李宗义曾是中南剧社的票友,他噪音高亢洪亮,演技超群。成名后自己组班,到名角荟萃的北京演出,一炮打响,在艺术上站往脚,经过不断磨炼,李宗义终于成为闻名全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深受天津观众欢迎的梅派著名演员了至云原也是票友,后拜梅兰芳为师,得到真传,成为天津京剧团的台柱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其它形式的文化活动增多,票房减少。但群众性的京剧演唱活动始终没有停止,在海河边,在各公园,经常可以欣赏到他们精彩的演唱。京剧爱好者中更是人材辈出,在天津举办的“和平杯”全国票友大赛中,天津票友屡创佳绩,多人荣获全国“十大名票”、“十佳名票”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