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红色

我国汉族一些地方民间崇尚红色,以求鲜艳好看,烘托喜庆热烈气氛。有的也含有迷信观念。如旧时河南洛阳孩童多穿红衣,甚至上下通红,名曰十二红。安徽寿春在小孩体弱多病,向别家取粮“吃百家饭”时,要用大红布袋,俗意是为避免一切灾害。而在天津民间,对红色的崇尚尤为明显、普遍。

天津民间在春节、婚嫁等喜庆场合,当然同各地一样,要用许多红色物品。过年时,门上的春联、斗方“福”字,窗上的挂钱、剪纸画都用红纸。但与别地不同的是,正月初一开始,小女孩、青年妇女多穿红衣裤,头戴红绢花或红绒礼帽,老太太也要在头上插戴一朵名叫聚宝盆的红绒花。解放前的正月初一,还有许多妇女穿一身红,到大后宫去进香。所以,有首《天津风俗诗》说:“新年著个满堂红,颊染胭脂一色同。热问娘娘宫畔路,香车飞趁夕阳红。”新年时,打鼓说书的“乐子馆”,乐户无论长幼,都穿红花缎衫裤,鞋袜也是红色。头上插红花·脸上涂胭脂,冥是一个红人。满台皆是红人。当时西沽农村,从正月初一开始,材前妇女也多穿红布衣服。即使在平日,天津妇女也多爱穿红衣裤,爱用红色器物。

天津人结婚时,使用红色物品更多。在解放前,订婚的龙凤帖是红色, 男家送到女家的催妆盒、财礼单是红色,女方嫁妆中的喜桶,茶壶套、门帘等是红色,海河鱼家及天津市民过嫁妆时,嫁妆要用红布包严,用红纸盖严封好。亲友送的帐子也都是红色。新郎、新娘两家门口都要帖红喜字。新房门上挂红门帘。新娘穿戴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是红色。新娘头戴一对红喜字,女送亲客头戴一个红喜字。迎亲的花轿、仪仗全是红色。现在租用小卧车迎亲,也要在车前挂红绸红花。婚礼中这样对红色的广泛应用,除了追求艳美、喜庆之外,还有吉祥避邪的用意,比如嫁妆要用红布包着、红纸盖着, 目的是不让嫁妆见天,以免遇到邪气。

红色在天津人眼里下仅艳美,更是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占祥色。解放前,天津民间在“迎运”的迷信行为中就要几样红色物品。经过算命先生说这人将交好运时,这人要选某个节气的前三天迎它一下。迎运前夕,独处房中,紧闭门窗,不使运气外洩。第二天早晨,请一个适当的人口念吉语,手拿八件吉祥物为这人“迎运”。这八件物品中,有好几件是红色的,如红裤子一条,象征“金银满库”。红绒花一朵,象征“荣华富贵”。再有,在药王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八这天,曾向药王许愿的人还愿拜香时,要用红布裹着小腿,赤着脚,拿着燃香,每五步望庙而拜。在瘟疫流行时,或邻家有丧时, 要在小孩背上系红布,说可以避殃。平时也有在小孩背上系红布的。穿帖身红兜肚,则不分老少。小儿出痘时,要点然红纸四处去照,说这样可以使痘内陷。直到今天,天津人崇拜红色的遗俗犹存。比如,快过年时,要给“本命年”属相的亲人买红腰带,从新年开始系上,以保平安。在盖房时,必在高杆顶端挂上红旗,说是能够驱走邪气,避免工伤事故。海河渔民更用红布条代替海龙王拴在船头中间。显而易见,天津民间对红色具有一种信仰,相信它能驱鬼避邪,迎福纳祥,因而把它当成保护神。

为什么天津民问崇尚红色的习俗这么浓厚?主要缘由是从对天后宫里供奉的海神天后娘娘的崇拜扩展而来。因为据史传记载,天后娘娘林默生前酷爱红色,“尝衣朱衣,飞翔海上”,“乘席渡海”。救助危船,“驱邪救世”。她死后屡显神灵。传说遇险船户向天后呼救时,天后娘娘便化为神灯示佑于

船桅顶端,或化为一条小红船,或一根红缆绳,或一片红云,引导人们脱险。老渔民传说这红缆是天后娘娘从红衣上撕下的。所以,在天津市、海河畔对红色崇尚的缘由不同于内地,而是来源于沿海。山东渤海区妇女也崇尚红色。长岛县砣矶岛当年有民谣说:“砣矶岛,三件宝,大红裤子大红袄,寄着绣花鞋满街跑。”天后娘娘林默的老家福建莆田湄洲岛妇女,主要是中老年妇女至今按照传统,守一种特殊颜色的外裤,上半截为红色,下半截力黑或兰色。据说是仿效妈祖(天后)的服色。但世人为俗人,只取一段红色表示。意为敬奉妈祖,祈求平安。因此,可以断言,天津市民、海河渔民对红色的崇尚,是受海神天后的启发而相沿成俗。

当然,现代天津人对红色避邪的迷信心理已经淡薄,妇女穿戴红色衣物, 多是出于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