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神秘人物”与“廿八画生”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易培基是一位令师生刮目而视的“神秘人物”。在一师,易培基的资历最深,是不折不扣的“元者”。自早年在武昌方
言学校毕业以后,他即受聘于第一师范的前身——湖南师范馆,1903 年 11
月,师范馆与城南书院合并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 1904 年,全省师范学堂
改名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 1912 年又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两年后与湖南省第四师范合并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期间,学校几经变迁,他迎来送走了十三任馆长、监督、校长。截止毛泽东考入该校时,他在一师这块育才的园地里已辛勤耕耘了整整十年。其时,他只不过三十来岁, 从年龄上讲又是十足的“少壮派”。仅此一点,就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
更令师生感到神秘的是,易培基作为一个普通的国文教员,却深受湖南省现任省长和督军谭延■的垂青。
谭延■(1876—1930),字组庵,湖南茶陵人。光绪进士。 1905 年 9
月至次年 10 月,曾在一师的前身——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担任了一年多的监督
(即校长)。 1909 年(宣统元年)被推为湖南咨议局议长。1911 年与汤化龙等发起成立宪友会。辛亥革命时,杀害湖南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篡夺都督职位。此后,曾几度督湘,担任湖南省督军兼省长。1922 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湖南支部长。 1926 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 1927 年后依附蒋介石,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
1905 年,科举宣告废除,三府之士争学师范的日益增加,谭延■就在这个时候被清朝巡抚端方委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监督之职。谭虽走马上任,但并不具备兴办新学的经验,便虚心向学识渊博、颇有号召力的易培基请教, 赢得了易的信任和支持。谭延■依靠易培基及其周围的一批教员的大力支持,参用日本学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使学校的面貌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许多新变化。就像一师校史描述的那样:“谭随其前规,更新学制,颇有改作,是一师创办初期有影响、有作为的一位校长。”①一年多的办学经历, 使谭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声望,积累了政治资本,两年多以后即被湖南各界推力咨议局议长,从而为他日后登上仕途之巅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与易培基一年多时间的接触了解,他深感对方不仅才华出众,且颇有政治头脑, 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由从内心深感敬佩,并引以为知已。数年之后,谭延■的地位不断升迁,直到成为统治湖南的“封疆大吏”。然而,他同易培基的交情却一如当初,每逢闲暇之时,他的轿车常出现在一师门前的书院路, 接老朋友去督军府相聚,或畅叙友情,或讨教军政方略⋯⋯尽管如此,易培基似乎也能淡然处之,不为官场声色犬马之所动,照常教他的书,讲他的课。他的这一举动,在一师师生中树立了一派洁身自好、不事权贵的名儒风范, 博得了大家的一致称道。⋯⋯
易培基这位传奇人物与“廿八画生”毛泽东的相识,是从阅读他的诗文开始的。
1913 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他们这批春季始业的学生和原一师秋季始业的学生同编入一个年级。毛泽东先被编在预科三班,后转入本科一部第八班。在预科
① 《湖南第一师范校史》第 5 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班和本科一部一二年级时,由袁仲谦先生担任国文课的任课老师。因之,这个时期他和易培基本不太熟悉。但是,易培基和袁仲谦同在一个“国文教员室”两人私交甚好,相互之间常常交谈起各自班极学生的一些情况。袁先生告诉易培基:他班上有个学生叫毛泽东,字润之,文章和书信常以“廿八画王”自诩。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每回国文考试必夺文章魁首。袁先生赞叹, 他执教以来还从未遇上过文章做得这么好的学生,认为毛泽东“已练成一色文字,自是异材,伟器,再加深造,吾不知其所至”。易培基熟识的一位学生,毛泽东的同班同学陈赞周也向他由衷称赞道:“⋯⋯观其所为诗文戛戛独造,言为心声,非修养有素不克臻此!”透过些发自师生内心的赞美之辞, 易培基深感这个“廿八画生”的异乎寻常!
易培基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先生,他也很喜欢具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打那以后,他便开始关注毛泽东,尤其是十分留意毛泽东的那些被老师张贴在“揭示栏”的诗文。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毛泽东的文章果然词章华美,语句流畅, 且立意都很高远。特别是他的论说文,大部写得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笔锋犀利,气势磅礴。亲自目睹这些诗文,易培基才体味到袁仲谦这位前清举人出身,从不轻易夸奖学生的老学究,为什么对毛泽东情有独钟!
易培基与毛泽东的直接交往,始于 1916 年,这年春天,毛泽东升入本科一部三年极,他所在的八班的国文教员,由袁仲谦改为易培基担任。在此后两年半的教学生活中,毛泽东以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知者的形象,矗立在他的老师——易培基的心目中。
最令易培基感到惊讶的是,毛泽东对学习文史哲的那份兴趣,简直到了痴迷忘我的境界。毛泽东给易培基总的印象是:这个学生酷爱读书,但不喜欢读死书,死读书。对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他认为是“杂货摊”,凡是喜欢的就一丝不苟地去钻研,不喜欢的就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和力气去学它。毛泽东在学习上也颇有独到之处,无论对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目或课外的
新旧读物,他都以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凡经他读过的书,如对原著有否定和存疑之处,上面往往布满“×”“?”等符号,并留下“此不然”、“诚不然”,“此处又使予怀疑”,“此说终觉不完满”, “吾意不应以此立说”等批语;凡原著思想进步,立意新颖,论述精辟的地方,他总是朱笔圈点,眉批则往往有“切论”,“此语甚精”,“此语与吾意大合”等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分析能力与鉴赏水平,在众多的学生中是绝无仅有的。
易培基还发现,毛泽东不仅为人品学兼优,还具备成大器者应有的特立独行之性格。毛泽东绝非那种唯唯诺诺,老实听话的学生,学校的规矩往往在他身上失灵,但他天生一派沉雄的气质,具有一种谦逊质朴的特性,待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他走路从不蹦蹦跳跳,说话慢条斯理,十分和气,平时正襟危坐,沉默寡言,遇事不紧张,不忙乱,从容不迫。每逢集会时,无论是做主席或当听从,他都不轻易发言,尤其没有冗长而庞杂的演说。在大家纷纷议论或有激烈争议的时侯,他常常先静静地倾听,尔后才开口作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他与同学相处从不开无味玩笑,更未和别人发生口角,平常和同学、朋友相聚时,大都是交流读书心得和评论古今人物,或谈论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在同学中不少人称他为“毛奇”,寓双关之语意———是说他乃“奇特之士”,二是因德意志建国时普鲁土著名将领也叫毛奇(Moikt),
此人在普法战争中功绩卓著。大家将毛泽东比作“毛奇”,希望并相信他也会像毛奇那样,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材。
自从对毛泽东有了深层的了解以后,易培基便十分喜爱这个学生了。此后,他们师生相亲相敬、相得益彰,一起度过了数年的教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