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们交给你,我放心”
晚年王季范,对毛泽东的感情更加深沉执着。这个时期,在他心目中的毛泽东,再不只是他昔日的学生、表弟和挚友,而是万民敬仰的领袖与统帅,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包括王季范在内的千千万万的旧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毛泽东的英明,从而由衷产生出一种对领袖人物的热爱与崇拜之情,又化作一种自觉的行动——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干革命,子子孙孙沿着毛泽东指引的路走下去⋯⋯
正是由这一崇高感情的使然,王季范常常向孙儿、孙女讲述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褒扬毛泽东建立的丰功伟业,要他们以表爷爷为楷模,象他那样修学和立身,做一个对于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
那时,王季范是毛泽东家的常客,遇上亲朋故旧来访或重要活动,毛泽东总不忘邀“九哥”相聚。每逢这样的场合,王季范往往依照毛泽东的事先关照,携带孙儿孙女一同前往,让他们晋见表爷,接近毛泽东,接受伟人的教育和影响。
毛泽东很疼爱从小就失去父亲的海容和她弟弟,尤其是对清秀、朴实的王海容,更是视为己出,格外喜欢。王海容出生于四十年代初,和毛泽东的小女儿李纳年龄相当,由于她经常随祖父进出中南海,久而久之便和李讷成为好朋友。她俩在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上虽然有很大的悬殊,但性格爱好上却有许多共同点,衣着打扮,个头长相都差不多,总是穿着朴素的服装,方口布鞋,留齐耳短发,戴普通的塑料框近视眼镜,一副典型的学生娃形象, 因为这层关系,加上又是至亲,王海容被允随意进出中南海,有时还被留住一段时间,成为毛泽东家里的“编外家庭成员”。她好学上进,生活俭朴, 性格文静,又懂礼貌、有教养,令毛泽东刮目相看,便有意对她进行培养和造就。
那是 1962 年 12 月 26 日,毛泽东七十寿辰那天,毛泽东在中南海举行家宴,除了他自己的家里人之外,还邀请了四位湖南同乡老人作陪,他们是王季范、章士钊、程潜和叶恭绰。按请柬要求,每位来客可带一个子女。因此, 王季范带了孙女王海容,章士钊带了女儿章含之赴宴。饭前,毛泽东与四位同乡谈笑风生,论古说今,并问及先生们儿孙辈的情况。毛泽东首先询问章含之,有多大岁数,在哪里做事?当得知章含之在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后, 毛泽东打趣地说:“年纪不大,硬是个老师哩!”接着又问章:“你来教我读英文,行不行?”章含之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的英语水平低,不敢教主席。”毛泽东呵呵笑着说:“怕什么嘛?我的水平很低。”随后,毛泽东又转而问王海容:“海容,你中学快毕业了吧?”王海容点头回答:“嗯, 年底就要毕业了!”毛泽东又笑着问她:“毕业后你有什么打算呀?”王海容老老实实地答道:“主席,我还没有想好呢!”毛泽东认真地建议说:“你可以去报考大学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人才哩!”王海容想了想说:“眼下正是困难时期,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花很多钱呢,这钱还是节省给国家建设用的好。再说,我的学业平平常常,也不定考得上,我看就去当工人、农民吧!” 见王海容把个人志愿与国家现状结合起来考虑,毛泽东十分高兴。他对坐在身边的王季范夸赞说:“九哥,你养了个好儿子,又养了个好孙女!你看海容,咯大年纪,就有了忧国优民意识,这很了不得哩!”王季范谦逊地说道: “主席,你快莫夸她,海容还要搭帮你多教育呢!”毛泽东摇了摇手,说: “九哥,你就莫客气哟,我毛泽东和你王邦模本是一家人,一家人就不说两
家话,培养教育好海容姐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嘛!”接着,他对王海容说道:“海容呵,我这大门一直是朝你敞开的,什么时候你想来就来,来了也可以住下来不走,就算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你看好不好哇?只是不晓得你爷爷舍不舍得,放不放心啊?!”王季范闻言,激动地表示:“主席,二十多年前我把德恒送到延安,你带着地走上了一条为中国人民求解放的光明之路;今天海容跟着你,走的是一条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把他们交给你,我舍得,我放心!⋯⋯”
毛泽东是个极重情谊、守信义的人,自这次谈话之后,他果然开始着手王海容的教育和培养。不过,他培养人不是简单的“栽培”、“提拔”,而是以一个革命家所特有的政治眼光,把培养对象放到社会上去“摔打”,“经风雨见世面”,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成长。他认为王海容首先得过“思想关”、“群众观”和“困难关”,所以就让她到北京化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在平凡而又艰苦的劳动中改造世界观,磨炼意志,增强体魄,以便将来能担当重任,王海容不负毛泽东的厚望,在化工厂工作两年,各方面进步较快,很受干部、职工的欢迎。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收获,不仅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5 年初,王海容圆满完成了毛泽东要她“做两年工,劳动大学毕业”的任务,受组织保送进入北京师范学院深造。在北师这所学术空气很浓的学校,王海容系统地学习了各科文化知识,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68 年,她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随即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了八个月的俄语以后,被调入外交部工作。从此, 这位心地单纯,对毛泽东及其路线无比忠诚的姑娘,被无端卷入了一场政治旋涡。
王海容在外交部工作时间不长,即被提为礼宾司司长,后进一步提升为外交部副部长。于是,这位戴眼镜的姑娘,每逢外事活动便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在党报的新闻图片上。在中国老百姓眼中,她因与毛泽东的关系非同一般而格外引人注目,其地位远在其他副部长之上,成为仅次于外交部部长乔冠华的重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她在党内高层领导干部中有着特殊地位——她不仅在毛泽东接见外宾时担任翻译,而且是这位党中央主席家中的常客。在毛泽东晚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家里的客人是不多的, 其他中央领导人有时半年都难得见上他一面,只是在召开政治局会议或接见外宾时,才能和政治局委员们或陪同人员一起见一见。毛泽东非常信任王海容,要她和外交部另一位“小字辈”唐闻生列席政治局会议,然后直接听取她俩关于政治局内部各种情况的汇报及国内各方面情况的反映。报送政治局委员传阅的有些文件要列上她们两人的名字。毛泽东知道政治局内部是分为两个阵线的,对两个方面报告的情况他都不轻易相信,而需要他认为是真实的情况。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王海容便充当了毛泽东与政治局其他人之间的一座特殊的桥梁。毛泽东不仅从她这里获得他想了解的情况,而且他的指示有时也要通过她向政治局、中央、国务院其他领导部门传达。因此, 王海容在那时被称作毛泽东的“直线电话”。“四人帮”跨台以后,王海容即从政坛上消失了。她“待业”了一个时期后,被安排在她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国务院参事室,担任副主任的职务。
毛泽东当初看上王海容这棵苗子,曾对她进行精心培养,指望她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但是,不曾想却在政治上和个人生活上给她招致了许多麻烦。对此,这位高瞻远瞩的历史巨人大概是始料不及的。
不过,有一点值得告慰毛泽东的是:王海容绝不是那种政治品质不好的人,她把权位看得很淡,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今天的她, 依然是一副近视眼镜,蓄着和过去一样的“运动头”,穿一身朴素的衣裳。据与她共事的同志说,她虽然身体民弱,却柔中有刚,做事干练,谈吐率直, 工作很有章法。她待人也很谦逊、热情,没有一点官架子。她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说:“人民养育我几十年,党和毛主席教导我几十年,我一定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把全部的生命献给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
由此看来,她的祖父王季范并没有白费心血,让她从小跟着毛泽东生活、学习,接受教育和影响。如果要公道地评价地话,长期耳濡目染,王海容从毛泽东这位伟人身上学到了最为宝贵的东西,就是他那为人民、为革命大公无私、虚怀若谷的宽阔胸襟!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概不违背王季范老先生“托孤”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