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飞出山窝窝
王季范和毛泽东离开唐家阁以后,特别是毛泽东回韶山进私塾读书以后,他二人见面的时候少了许多。但他们都十分留恋在外婆家的那段美好的童年生活。于是,逢年过节互相走亲戚,便成了他们重叙友情的机会了。
如前所述,王季范十分聪颖,读书刻苦用功,是唐家阁外婆家孙字辈及外孙中唯一的“秀才”,毛泽东对他十分敬佩。那时,毛泽东虽然正式进学堂较迟,但他天资聪慧,会读书,课堂所学往往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所以, 每次与表哥见面,便成了他向王季范请教知识的最佳时机。王季范很喜欢自己的这位好学肯问的表弟,总是把自己在城里读书所见所闻的新鲜事讲给毛泽东听,把一些新书借给毛泽东读。通过王季范,毛泽东开始知道:韶山冲好小好穷、好偏僻,它离城里有好远、好远,城里好热闹,城里人不种田有饭吃,住的房子却很小,富人坐轿子的现在少了,换上了两个轱辘的车子由人拉着满街跑⋯⋯从那时开始,毛泽东幼小的心田里萌发了这样一个愿望: 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去城里去看看,玩玩呢?
时光过得很快,一转眼到了 1910 年盛夏时节。
这时,王季范已经考入湖南省长沙优等师范读书了。毛泽东呢?却又一次陷入失学的困境之中。
毛泽东从九岁启蒙上学算起,先后进了七个私塾,拜了七个先生,总共读了六年书。前两年,父亲给他娶了一房妻室罗氏,加上家中缺乏劳动力, 他曾辍学两年在家务农。后经堂兄毛宇居和李漱清先生的劝说,父亲才勉强让他重新进了学堂门。可是,眼下因一个偶然的事件他得罪了族长,父亲不准他再上学读书,他将要永远和书本告别了。
事情是这样的:宣统初年,长江洪水泛滥,向洞庭湖倒灌,八百里洞庭湖区汪洋一遍,百万农民无家可归,淹死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在长沙,数十万走投无路的饥民,掀起了震惊全国的“抢米风潮”。紧接长沙饥民暴动之后,韶山冲里也出现了“吃大户”、闹祠堂的反抗行动。就在这时,毛氏族长毛鸿宾在震公祠里囤积了一百多石稻谷,打算趁长沙和湘潭米价飞涨的机会,把粮食运到银田寺下河,然后从水路运到湘潭和长沙赚大钱。这件事情,被毛家的族人知道了,就由一个叫毛承文的佃农领头,找族长毛鸿宾交涉,要求开仓平粜。没想到毛鸿宾却动用族规家法,命令亲信打手把毛承文捆邦起来,召集阖族老少,当众责罚于他,直打得他皮开肉锭,遍体鳞伤。这个消息传到东茅塘私塾,毛泽东就赶到毛氏宗祠,听清情由后就替毛承文打抱不平,指责族长毛鸿宾为富不仁。毛鸿宾恼羞成怒,就向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告了毛泽东一状。毛贻昌本来就不满意佃农们“吃大户”的做法,听了族长的话以后,觉得儿子目无尊长,有违族规家法,没有体统,丢尽了家人的脸面。一气之下,强迫毛泽东辞退了学校,要他马上离开韶山冲,去湘潭城裕盛米店当学徒。
听说父亲要送他到湘潭去做事,毛泽东心中不由有几分活动。他长到十六七岁,还没有离开过家乡这块天地。早就听表哥王季范说,湘潭是个相当繁华的水陆码头,有一条几里长的大街,紧紧地依着湘江。江里有不少洋船, 就像两层房子那么高,船是铁做的,可在水里却沉不下去。他真想即刻去看看百舸争流的湘江,看看湘潭这个繁华的城市⋯⋯
想到眼前的境况,想到表哥王季范描述过的湘潭城,毛泽东不由想起王季范。他思忖:眼下正值暑期,在省城念书的表哥王季范也一定回到家乡。
按以往的习惯,他回来后一定要到唐家阁看望舅父舅母,并在这里避暑,我何不去唐家阁会会他,并把父亲要送他去湘潭当学徒的事告诉表哥和舅舅, 请他们帮助拿个主意呢?
于是,第二天清早,毛泽东换了一身做客的衣服:白布短褂,青布长裤、头戴宝庆出产的细篾丝斗笠,脚登自家编织的苎麻凉鞋,提了鸭蛋、山茶和从南岸塘里捞起的鲜活鲤鱼,迎着早上初升的太阳,走出韶山上屋场,踏上了去唐家阁的路程。
十多里的山路,不用一个时辰便到了唐家阁。自从外婆去年逝世以后, 毛泽东到唐家阁走动比从前稀疏多了,七舅、八舅和两位舅母对于外孙的到来,自然是格外高兴。王季范和八舅文玉钦的次子、在湘乡东山书院读书的文运昌,正好也放暑假回到了唐家阁,他们同毛泽东还是今年正月初拜年时会过面,此时别后重逢,更是万分欣喜。
常言道:三个屠夫讲猪,三个秀才讲书。两位表兄和毛泽东寒暄过后, 王季范即关心起他读书的事,问他时下学堂开什么课,读何种书,功课可做得来?见表哥问到学习上的事,毛泽东就将谈话引到正题上来,把自己为佃户打抱不平而得罪族长,父亲硬逼他退学,要他到湘潭去当米店学徒等情况, 一一对表哥细说了,最后恳请两位表哥帮助拿主意。
听了毛泽东的话,一向文静的王季范不由生出几分激动,他不假思索地说:“姨父要你退学经商?那怎么行呢!你的天资比我们都高,荒废了岂不可惜!得罪了个族长,有什么了不得的!韶山冲不能上学,就不能到别的地方上学?”
毛泽东叹息了一声,说:“书,我是想读的。不过我再也不愿在韶山冲的学堂读了,更不想在韶山冲这块地方呆了!到外面去读吧,有又哪里好落脚呢?”
王季范思考了一下,说:“以你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的确不宜再在韶山读了。依我之见,你可以去报考湘潭、湘乡和长沙的新式学堂,只是去长沙远了些,花销也大,就怕姨父舍不得。湘潭、潭乡远近差不多,但湘乡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办得不错,早先是有名的东山书院,刚刚改成洋学堂的。我看就到东山学堂去读吧!”
文运昌接着说:“我们学堂是办得好哩!单是从东洋买回的物理化学仪器,就花费了几千两银子!润之,到湘乡去读书吧,我俩还有个照应呢!”
王季范和文运昌的一席话,极对毛泽东的心路,他本来就不愿弃学经商, 只是慑于父亲的压力而不能自主。听了两位表哥的介绍,他终于下决心走出韶山,去投考“洋学堂”。但是,他深知父亲生性固执、专横,他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不容人更改。要让外出求学的想法变成现实,还得做通父亲的工作。当毛泽东向王季范说出自己的打算和顾虑以后,王季范主张先取得两位舅舅的支持,只要他们出面做工作,姨父保准会说服的。
主意已定,王季范就让文运昌去把七舅文玉瑞和八舅文玉钦请到一起, 待毛泽东介绍完情况后,他对两位舅舅说:“七舅、八舅!你们是看着润之长大的,他绝顶聪明,才华出众,‘四书’、‘五经’很有根底,如果再进新学堂深造,只怕是前途无可限量哩!如今姨父要他弃学从商,岂不是耽误了润之一生一世的事!刚才我们同润之合计了一下,他想到东山学堂继续上学,这事还要请二位娘舅劳劳步、到韶山去跟姨父说合说合。”
王季范的话,入情入理。文玉瑞和文玉欣听罢后,都不赞成妹夫的做法,
表示支持外甥毛泽东继续读书,还当场表示抽空到韶山冲去一趟,说服毛贻昌同意毛泽东到东山学堂学习。
几天以后,王季范和七舅、八舅来到韶山南岸,还请来了韶山的几位先生——毛麓钟,毛宇居、李漱清等,共同做毛贻昌的工作,大家众口一辞, 说毛泽东天分好、会读书,只要不断深造,定会大有出息。毛贻昌怕却了众人的好意,只得收回送子经商的成命,应允了儿子到湘乡读书的要求。但是, 一向守财的毛贻昌提出读书费用难以筹措的问题,他说:“各位亲朋劝我让石三读书,都是好心好意,我领大家的情!既然大家作了一半的主,我还有什么不赞成的?只是到城里去上学,要花很多的钱,我这穷家薄业的,怕是供不起哩!”
王季范听出姨父这是在趁机讨价还价,意在向亲戚朋友请求资助,就连忙向毛贻昌说:“姨父,那不要紧!到东山学堂去读书,不要太多钱,只要交一千五百文铜钱,连伙食都有了。至于说到其他的用度,侄儿我包下来了!”毛贻昌知道王季范家境殷实,只要他开了口,供个把人的学费是不成问
题的。于是,他笑着朝王季范点了点头,不再吱声了。
据有关资料记载:后来,王季范果不食言,他节省家里给自己的每一个铜板,接济表弟毛泽东。湘乡市《文史资料》这样写道:“在东山小学,毛泽东的父亲守财、刻薄,舍不得给儿子支付昂贵的学费,是王季范慷慨解囊, 一次就从家里拿出现大洋一百元。⋯⋯”
就这样,毛泽东在王季范等人的鼎力相助下,终于走出了韶山这个闭塞的山窝窝,投身于斑斓广阔的大世界,在一个全新的教育园地里,尽情采撷新知识、新思想的智慧之果,为自己日后搏击生活的激流,探求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振兴之路,储蓄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从而为自己准备好了一副无与伦比的身手,承担起了“改造中国与世界”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