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兵”进省一中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湖南湘潭有一位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与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很接近,受到这位当代巨人的一惯敬重。他,就是毛泽东在“湖南全省第一高等中学校”读书时的老师和校长——符定一先生。符定一号悔庵,字宇澄,是今湘潭市晓南乡新铺村下新屋人, 1877 年生,比毛泽东年长十六岁。符定一幼年时,父亲曾三次送他学木工,皆因他身体瘦弱多病半途而废。无奈,父亲只好又送他到叔父开办的私塾里去读书。符定一的叔父, 是一位颇具旧学的秀才,遂授以《十三经》、《文选》,没料想符定一天资聪明,均能过目成诵。这样,叔父就劝他父亲打消了让他再事农耕和学做手艺的念头,出资送他读书。数年后,他考入衡阳府师范学堂,毕业后考入北京师大。1908 年回湖南执教,并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湖南师范校长、衡阳中学校长等职。汤芗铭督湘时,他以其“顾学通儒”的身份选任湖南教育会副会长,后任筹安会湖南分会副会长,不久又当选为国会议员,赴北京定居。1926 年后在北京出任财政部次长,盐务总署署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符定一曾一度回乡隐居,捐款办学,并资助有志青年出国留学。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文字学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毛泽东同符定一的交往,是从他考入湖南全省第一高等中学校开始的。1912 年春天,毛泽东从新军退伍后,下决心继续求学。但不知道到底进
什么学校于国家和民族更有益,于自己最合适。因此,在选择学校问题上他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那时,长沙兴办了许多学校,实业的、商业的、法政的⋯⋯专业种类很多,它们都以各式各样的广告招徕新生。这些广告对富有理想的毛泽东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只得根据报上登载的广告择校。
一则警察学校的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去报了名。但在应试之前, 一所制皂学校的广告又吸引了他,那所学校不收学费,供给膳宿,还声言可发给一些津贴。广告上还说制皂可以造福社会,利国利民。于是毛泽东改变了主意,交了一元钱的报名费,打算投考制皂学校,将来去当一个肥皂制造专家。
这时,天天读报的他,又看到了一则娓娓动听的法政学堂的招生广告, 声称在三年内教完全部法律课程,并保证毕业后可以当法官。毛泽东立即给家里写信,把将来当法官的灿烂图景向父母描绘了一番,请求他们给他寄学费来。然后便花了一元钱的报名费报考法科学校,并等候父母的来信。
“命运之手再次以一则商业学校广告的形式插了进来。另一个朋友给我出主意说,国家正在打经济战,最需要的就是能够振兴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他的论点占了上风,我又花了一元钱报考这所商科中学。我真的去注了册并被录取了。但与此同时,我继续留意广告,一天,我看到一则描绘一所公立高等商科学校的魅力的广告。它是政府开办的,开设的课程很广泛,我听说该校的教员都是有能力的人。我断定要成为一名经商专家,到那里去更好一些,就又花了一元钱报了名,接着就写信把我的打算告诉了父亲。他很高兴, 因为他知道精通商务的益处。我进了这所学校——仅呆了一个月。
“我在新学校遇到了麻烦,入学后我发现大多数课程都是用英语讲授的,同其他学生一样,我不懂英文,实际上,除了字母之外,我几乎一窍不通。另一个障碍就是这学校没有专门教英语的教师。这种情况令我生厌,我
在月底就退了学,继续在报上搜寻广告。”①
毛泽东的“下一个求学探险是省立第一中学”,②也就是湖南全省第一高等中学校。第一中学是一所很大很有名的学校,在校门前徘徊许久之后,毛泽东最后慕名前往省一中应考。值得庆幸的是,在入学考试中,他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省一中学校长符定一和老师们都非常欢迎毛泽东这位“头名状元”入校读书,但当毛泽东报名入学后,他们看了他粗壮的身材和土里土气的装束, 却不相信毛泽东这个生长在边远山村,只读过半年小学堂、进中学几个月又退学入伍的青年,能考得出那样好的成绩。于是,便由符定一校长做主,加演了一场面试新生的插曲。
次日,符定一让国文教师柳潜把毛泽东叫到一个单独房间,他们二人当面商定文章题目,要求毛泽东限时作文,符定一校长亲自监考、面试。毛泽东不知底里,看到先生这样重视自己,决心全力考好。写文章本是毛泽东的“拿手戏”,但见他略一思忖,便顷刻文思泉涌,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复试的结果证明,毛泽东这次所写的文章,比入学考试的作文还要好。
符定一执教十余年来,还是头一次看到一个中学生写出这样文采斐然、妙笔惊人的漂亮文章,阅卷时他禁不住拍案叫绝!高兴之余,他挥起朱笔在卷子上批道:“历观该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人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矣!”最后,毛泽东当然地被学校正式录取了。
就这样,毛泽东这位“秀才兵”在结束了半年多的军旅生活之后,终于进入湖南全省第一高等中学求学了。从此,他开始接受符定一先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给予的指导,开始进行比较严格的政论写作基础知识训练,同时也开始了他与符定一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
① 《红星照耀中国》第 105 页。
② 《红星照耀中国》第 10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