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后忆恩师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毛泽东在经历千难万险、南征北战,领导人民建立起新中国之后,还深深挂念着他小学时代的老师。建国后,毛泽东托人多方打听谭咏春先生的音讯,可万分遗憾的是,他得到的是老师早已作古的回音!原来,他尊敬的老师谭咏春,数十年来像园丁一样辛勤浇灌培育了满天的桃李,自己却劳累成疾而过早谢世。他们师生再见一面已成梦幻!
然而,毛泽东仍忘不了仅读过半年书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忘不了当年的良师益友。他虽日理万机,国事繁忙,也要挤出宝贵的时间,几次亲笔写信问候过去的师友,接他们到北京参观、游览和相聚。在毛泽东的盛情邀请下, 1955 年的春夏之交,谭咏春的儿子、他的老同学谭世瑛来到了首都北京。记得是进京后不几天的一个下午,毛泽东派人把谭世瑛接进中南海。老同学久别重逢,毛泽东万分高兴,不禁吟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故人相见,分外亲切,忆起四十年前的同学生活,就像叙谈昨天才发生的事情。恩师谭咏春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之情,毛泽东铭记在心;此刻往事重提,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又一一呈现在他的面前。毛泽东关切地询问谭世瑛:“你爹是哪年去世的?”知道老师在解放前便已病逝的情况后,他接着回忆说:“你老倌子有点眼光,那年我投考东山小学堂,是他力排众议, 破格录取了我这个超龄的学生⋯⋯”说到这里,他自然联想起当年进小学读书的曲折经历。
接着,他们又谈起东山学堂同学中因地域观念引起的纷争,毛泽东讲了他初到东山时心理上的变化和精神上的压抑,他坦率地剖白了自己以后,说: “那时候我的个性与人家不同,只有你父亲他老先生同情我,说个性独特能成事。”
讲起“康梁体”的文章,毛泽东爽朗地大笑起来:“那时候,我这个‘土包子’对康有为、梁启超,可以说是崇拜得很哟!山沟沟里的娃子懂什么? 连孙中山都没有听说过呢!人的思想嘛,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就跟小孩子学走路一样,都有一个摸索的过程⋯⋯真要感谢李元甫先生,还有你父亲谭老先生,是他们教我学起步的啊!”
两个多小时的会见就要结束了,毛泽东情犹未了,言犹未尽,他在客人即将告别离去时,再一次向老同学称道恩师谭咏春的好处:“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是真心诚意地关心学生、爱护人才的。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出不了韶山冲呢!在当时,他能那样关心我这个学生,真是不容易呀!⋯⋯”
毛泽东的话,的确是发自肺腑。
没有谭咏春先生当年的仗义执言和慧眼识金,毛泽东进不了东山学堂, 走不出闭塞的韶山冲,他这个稀世之才将会在乡村的农田里,活活埋没掉; 不是谭咏春的鼎力相助,毛泽东恐怕也一时到不了省城长沙,难以开始系统的学习生涯,难以接触到那个广阔的社会天地,难以和那么多的良师益友结识,更难以投身于现代中国历史的洪流之中,在日后走向伟人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