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举润之出乡关

韶光易去,岁月如流。过了桃红柳绿的早春二月,过了杜鹃漫山竞妍的清明时节,又到了荷花出水的六月炎天⋯⋯半年的时光瞬息即逝。经过短暂半年时间的相处,毛麓钟先生深感:韶山冲这小小的山村,已藏不住将展翅的雄鹰;东茅塘这区区的斗室,已容不下毛泽东那伟岸的身躯。他想推荐毛泽东到外面的“洋学堂”去读书。恰好在这时发生的一件事,更加促使他这样做。——不然,一株可望茁壮成长为栋梁之材的小树苗,将会因缺少阳光雨露的滋润而枯死!

1910 年夏,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硬是要毛泽东辍学在家种田、记帐,后来又叫他到银田寺镇自己开设的店铺里当学徒,学习做生意。对此,毛泽东坚决反对,要求继续读书,遭到专横的父亲的责骂和追打,只好跑出家门到东茅塘找伯父和老师毛麓钟告状、诉苦。毛麓钟见这聪慧的后生满脸委屈的样子,连忙向他询问个中情由。待毛泽东把情况告诉他后,这位一向温文尔雅的秀才激动了、愤慨了!他为自己的学生和侄儿而激动——人小志大,不效燕雀安居屋檐而学鸿鹄志在广阔蓝天,不图富足而安贫贱,不甘愚昧而向往文明;他气自己的堂弟——为了让儿子弃学经商,去追逐钱财这些身外之物,竟不惜以断送儿子的锦绣前程为筹码!于是,毛麓钟把毛泽东留宿在家里,二人进行了彻夜的交谈,商量了对策。

毛泽东第二天回家后,依堂伯父和老师的计策行事。在母亲文七妹的支持下,他“编导”了一场“为求学计‘赚’父亲”的好戏:自己到唐家屯去请两位舅父和二位表兄,堂伯父则出面邀请堂兄加塾师毛宇居、李家屋场的新派读书人李漱清先生等人,在家里设了“鸿门宴”,联手做父亲毛贻昌的说服工作——

这一天,毛母文七妹让人清早到铺子里买了肉,让长工在南岸塘里打了鱼,还专门请了厨子来家办菜。毛泽东只对父亲说:“爹,今天家里有客来, 你老不要出去哒。”毛贻昌心想:你人细鬼大,搞这大的场面,问都不问我一声,看你搞出什么鬼来。也就忍着没做声。等上午九十点钟,客人陆续来了——舅舅、姑父、姨父和亲房叔伯,以及韶山冲里几位体面的读书人。两桌客,堆盆大碗,猜拳喝酒,好不热闹。

酒过三巡,毛泽东站起身来,给客人们斟了酒,也给父亲倒了满满的一杯,然后高高地举起酒杯,向大家敬了一杯酒。喝毕,他躬身拱手说:“今天动了舅舅、姑父、姨父、伯伯、叔叔,以及各位长辈的大驾,我爹也在这里。我有句话要当着各位长辈的面讲,我今年说大不算大,可说小也不小, 十五六的人了。如今人在世上要想做点事,非多念点书不行。乡间呢?先生说我要读的书都读过了。要读深读透,还是到湘潭、湘乡的洋学堂里去。我看我家日子还过得去,送我去城里读书的钱还有。故此,今天我就当着各位长辈的面,正式向爹提出,要到湘乡出名的东山学堂去读书。”毛泽东的话一出口,他父亲心里在打算盘:我伢子鬼主意还不坏,有点用。只是到湘乡去读书,每年要花不少银子。

毛宇居见堂叔沉吟,连忙赔笑打了个“头炮”,说:“堂叔,昨天他到我那里接客,我听他谈起诗书学问,果然是大有进益了,又有满腹的爱国心, 关心着国计民生,颇有见地。依侄的愚见,还是莫荒废他的学业,让他继续深造为好。叔,你的意见呢?”

毛贻昌没有吱声,却见李漱清放下酒杯,他那黧黑而清瘦的脸上泛起了

红晕,激动地说:“顺生哥!不是我讲奉承话,润之确实是绝顶聪明。我读了一世的书,他只用了几年的功夫就全看完了,而且很有自己的见解。顺生哥,我劝你答应他出去,莫埋没了济世英才。”

毛贻昌装作没有听清楚,提起筷子,请客人吃菜,想搪塞过去。心里却在思量:呵嗬!原来你们是串通一气早就谋划好了的!哼!我才不上当哩。如今国运衰微,比不得太平年月,自从五洋闹中华,到处开起了商埠口岸,做生意算是最有出息的了。读书有什么好?两位舅子读了几年“子曰”,还不是捏起锄头翻黄土?你宇居,漱清二先生满肚子经纶,还不是穷途潦倒,两袖清风?想到这里,他开腔了:“你们列位快莫夸奖他了,他还是个细伢子,不懂天高地厚。我都给他安排好,明天就动身。到湘潭裕盛米店去做事。”听了他那封门的口气,大家都有点急了。毛麓钟更急,他求援地望了毛

泽东的两个舅舅一眼。八舅文玉钦会意,连忙站起来说:“姑爷!你这着棋走得不好哩!润之不喜欢学生意,你硬要霸蛮,也是学不进去的。依我之见, 不如送他再读几年书,目前虽说皇上废除了科举,前程总还是有的。如果能在衙门里找个差使,得个一官半职,那个还敢欺侮你?还记得去年夏天的事么?”

旧事重提,又深深刺痛了毛贻昌的心。他明白这就是指那桩“柴山败诉案”。对这件事,毛贻昌真不愿意让人提起,他感到这是他一生当中最窝囊的一件事。为此,他憋了几个月的闷气,至今提起还有点隐隐作痛呢?有时, 他真指望儿子能成为一个官吏,自己当老太爷,何愁人欺负。可是,润之喜欢着“杂书”,如今又想读“洋书”,那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想到这里, 他叹了一口气说:“列位都是好心。有道是:父愿子成龙。他能有点出息, 我还不乐意?只是恨铁不成钢,只怕他读不进去了,搞成个文不文,武不武的,那可就耽误了他一世的事哩!”

“那不会的!”一直很少讲后的毛麓钟,这时终于站起来讲话了,他大声说道:“这个嘛,我可以担保。润之天资聪慧,英才早发,‘四书’、‘五经’很有根底,再到外面去闯一闯,增长一点新鲜知识,学习些仕途经济, 那就会大有出息。那时候,不止在我们这个小小的韶山冲,就是在湘潭县, 在湖南省里,也是难得的人材哩!”

这时,请来的客人个个都站起来帮毛泽东说话,有的称赞毛泽东有胆量、有见识、好主意;有人搬出古今中外读书好处的话,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来劝毛贻昌。

听了众人的话,毛贻昌的心开始活动了。特别是堂兄毛麓钟这位“秀才爷”的意见,他更是很看重的。他俩从小在一起长大,互相信赖,无所不谈, 毛贻昌深知自己这位堂兄的秉性,他是轻易不向人求情的,如今他也出面为儿子讲话,自是一番美意,只怕石三真有点出息呢!他想了一下,觉得还是不却这许多亲友的面子为好。最后,他笑着对客人们说:”列位都是好心好意,我领列位的情!既然你们做了一半的主,我还有什么不赞成的!这事就按列位的意思来定吧!”

毛麓钟见毛贻昌终于答应让堂侄毛泽东读书,高兴地笑了。

1910 年秋,毛泽东踏上了去湘乡东山学校的崎岖山道。在告别故乡、告别亲人的时候,他怀看依依惜别的激动心情,改写了毛麓钟教给他的那首由一个叫西乡隆盛的日本将领所写的七言诗送给父亲,以表达自己此去他乡谋

求大业的宏愿。诗曰: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在他的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下,终于冲破了家庭的束缚,离开了风气闭塞的韶山冲,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伟抱负,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