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韶山一枝笔”

在毛泽东众多的老师之中,他的塾师加堂兄毛宇居,是颇值得一提的。历史的台历,要翻回到 1959 年的那个沉闷燥热的夏天。

6 月 25 日的午后,毛泽东回到了他阔别三十二年的生身之地——韶山冲。下车伊始,他就迫不及待地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吩咐:“要把我大哥接来!”不一会儿,一位精神矍铄,银须飘逸的老者,拄着一根拐杖,在当地政

府官员的簇拥下,来到了韶山宾馆。

毛泽东闻讯,从他下榻的“松山一号”迎了出来,拉住这位老人手,连声问候:“大哥,你好哇!身体还健旺啵?⋯⋯”一边说着,一边毕恭毕敬地搀扶着老人踏上宾馆内的水泥台阶,走向室内⋯⋯

这位被毛泽东称为“大哥”的老人,便是他少年时代的老师——毛宇居先生。

也许人们不会相信,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老者,当年却是一位颇具才华而又富正义感的教书先生,是一位曾为伟人之师的了不起的乡村文化人。但这些又都是千真万确的。

是他,给了幼年的毛泽东以丰富的知识营养,使之打下了深厚的文史基础,从而为日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壮举准备了无与伦比的精神武器;正是这位有一定理想与信念的农村旧知识分子,曾一度放弃安逸平静的生活, 追随学生毛泽东,投身于他致力的革命事业之中;正是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面对反动当局的刀枪,历尽艰险,妥善保存了毛泽东的《祭母文》这一极其珍贵的文物,并将其归还给国家;正是他在湖南省主席何键派兵来韶山挖毛泽东的祖坟时,巧布疑阵,赢得了一场护坟斗争的胜利⋯⋯

毛宇居,派名泽启,字先甲,又名蕊居、禹居,别号“守一子”,自诩“韶麓散人”。 1881 年,出生于湘潭县韶山冲蔡家塘(今韶山市韶山镇韶源村)。国子监生。清光绪年间开始设馆授徒,是当时韶山冲屈指可数的秀才之一,人称“纯儒”。 1906 年,毛宇居同郭伯勋一起在井湾里私塾为族

弟毛泽东授课十个月。 1912 年,他在湘潭师范学堂毕业,继续从事私塾教育。1921 年前后,到云南滇军“建国军第六军”军长何海清(韶山人氏)手下任秘书,同少校衔。不久,他辞去军职,往川东南一带经营茶叶生意。 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 年“马日事变”后脱党。抗战期间,同情、支持

共产党,悉心照顾烈士后代毛楚雄等。至 1949 年,从事私塾教育累计达三十余载。1950 年,两度被邀请为湘潭县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特别会议代表,次年九月受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1953 年 1 月受聘为湖南省文史馆

馆员。1964 年 9 月 29 日去世,终年八十四岁。①

毛宇居系晚清的国子监生,饱读古书,尤工诗对,人称“韶山一支笔”。他安于淡泊,不慕仕禄,以教书授徒、造福桑梓为乐,甘愿在乡间过着贫寒清苦的生活。他曾写有一联“带耕且读原家教,温故知新作士风”,表白自己的心迹,还作“自画像”诗以言志。诗曰:

牛马生活我生忙,漫走川滇觅稻梁。鹤守残梅撑做骨,雁飞中泽馨中囊。关怀群挤多摩擦,话到和平费思量。世事沧桑从变化,只愁书味不留香。

① 参见《韶山市志》。

毛宇居不仅颇具才学,且为人正直、达练。他曾在赠侄儿毛远翔一笔筒上题词道:“外像圆,内像空,圆而且空,是之谓玄,同竹君子能如此,宜其明体达而无所不通,吾今以此为师兮冀,朝夕瞻仰以磨砻,又岂得小之曰笔筒。”这可看作是他性格涵养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事的信条。正因如此, 他在韶山这一带人望颇高,深受乡亲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