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
毛麓钟的家,坐落在韶峰脚下。这里树木葱茏,楠竹青翠,在一片绿荫的掩映下,有一栋不小的瓦房,环境很是清幽。
毛麓钟是个非常认真的人,他恪守塾师教授生徒的原则,认为“少则工夫有余,精神足用,自然训海周详,课程无缺;多则师之精力既疲,而工夫亦有所不及,一切皆苟且简率矣。故生徒以少为贵也。”所以,他只收了十来个学生。
正月一过,学生们陆续来到经馆,毛麓钟给他们上了别开生面的第一课
——“人,为何而活着?”
毛麓钟直接切题,像是自问又像向学生发问:“我常常思忖:人,为什么活着呢?”“这⋯⋯?”先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大问题,同学们一时都未明白过来。
毛麓钟又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到底要做些什么呢?”“人,为什么活着?”这真是一个大题目!同学们不知道应怎样回答才好,只好面面柏觑。毛麓钟没有等学生回答,接着讲:“我总在想, 一个人到世界上来走一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吃穿二字?就是为了成家立业?为了妻儿老小?”他顿了顿,继续说:“是呀,‘人在世上走, 为了身和口’,许多人都这么说,而且也是这样过的。可是,吾辈莘莘学子也能像如此生活着吗?我已年近五旬,多年戎马征战,四处漂泊,一不求高官厚禄,二不为荣华富贵,生平最大的嗜好是置书、读书。这些年来,我每天襄办军务,总要读书至更深人静。这些书本,引起了我许多的感慨!你们看,史书上、小说里,那些忠臣义士、英雄豪杰,都是十分了不起的风流人物!他们或公正廉明,解民倒悬;或血洒疆场,为国立功;或立一家之言, 成百世圣哲。因此,他们名垂青史,辉同日月,为后世的人们所钦佩,所纪念,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流着他们的英雄事迹。你们,都是家乡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是韶山的骄子,当你们在书本中和历代英雄豪杰、圣人先哲会晤、对话的时候,你们将拿什么作见面礼呢?!”
毛麓钟激动了,他向在座的学生们扫了一眼,讲堂里鸦雀无声,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只见他面色绯红,胸脯起伏,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几行字:
“旷观宇宙,竖画天地,前因后果,无一可恃;而可恃者惟在我横画山川。古往今来,一无可恋;而可恋者,惟在目前。目前之事维何?即美雨欧风向我神州冲激,惟有迎头赶上,才能自树立于世界之林。”①
毛麓钟接着讲道:“如今,国家多难,外贼逞凶,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时,黎民百姓沦陷水深火热之中,像尔等七尺男儿,一介书生,正在有为之年,理当为国尽忠,为民造福,岂能株守家园,无所作为?古人云:‘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依为师所见,雄飞的翅膀就是知识。知识,犹如农民的土地,渔夫的网罟,骑手的骏马,勇士的刀剑⋯⋯望你们趁大有作为的年纪,认认真真读书,扎扎实实求知,练出一身真本事来!”
谈到读书和求知,毛麓钟告诫学生们,功崇惟志、业广为勤,学习一要有志向,二要勤奋刻苦。他侃侃谈道:
“志向,乃人之灵魂。人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学,就没有目标,
① 参见毛宇居撰《毛麓钟公传》。
没有动力,好比盲人骑瞎马。志向与理想即主义。人无高尚之主义,即无生活之意义;事无高尚之主义,即无存在之价值;团体无高尚之主义,即无发展之能力。至于勤奋刻苦,则是读书求知的根本。今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采撷宋词三首中的各一句,用来形容读书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窃以为极是生动贴切,恰当好处。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选择三首词的三句话集来一起,选得很巧,集得很妙,给三句古词注入了新的生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古往今来,‘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为了读书求知,谁开始没经历‘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苦探索,最后才能到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呢?这种求得真知灼见的愉悦, 豁然开朗的欢乐,不亲身经历由淡到苦、由苦到甜的全过程,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的。”
毛麓钟认为,学习还要不耻相师、不耻下问。“韩愈的《师说》大家读过吗?韩吏部说得好: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拿平常的话说就是: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比我早, 我就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他懂得道理要是比我早,我也要向他学习。我要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是生在我前或是生在我后呢?所以不论尊卑贵贱,不论年长年幼,谁懂得道理,谁就是我学习的老师。韩愈的见解是相当精辟的,大凡是有学问的人都不以拜师求学为耻。你们都在蒙馆读了《论语》, 可否记得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孔子刚刚做了鲁国小吏的时候,到太庙去助祭。进了太庙,他每件事都向别人请教。祭祀的礼节,他在书本上不是没学过,但是因为没有实际演习过,他还是样样都要问个明白。旁边有人看到他这样,就讥笑说:人了太庙每事问,谁说他是知礼的呢?孔子听了,说: 每事问,才正是知礼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求知要诚心诚意, 不耻下问,如果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度量,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试想,昂首向天,除了几片浮云之外还能看到什么呢?⋯⋯”
这堂课,毛麓钟从早饭后一直讲到正午。对于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来说, 开学第一课给他们的教益太深了,不少道理是他们过去从未听到过的。这一课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务虚”的,但它足以使学生们认识了自己的先生, 大家深为能选择到这样一位思想、学识、品格都在上乘的先生感到庆幸,一股对明师的崇敬之情在他们稚嫩的心田里涌动。
无疑,这一课对毛泽东的启迪,远比其他同学要深刻得多。当时他已到了懂事的年龄,老师提出的“人,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他也曾久久地思考过,可一直未能找到满意而确切的答案。今天,老师和堂伯父把答案给自己找到了——人,并非仅仅为自己而活着,也不是只为一家一姓的“小我” 而活着,而是为他人活着,为国家民族和黎民百姓这个“大我”活着。毛泽东思量,既然此身并非一己之私,那么就应该将它奉献给公众,去奋斗、去创造,像历代英雄豪杰那样去追求人生的最高价值。他在心里暗自发誓:为了在此生于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为了像毛麓钟先生所言的那样——使祖
国不再因国力羸弱而受列强欺侮,中华民族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之林”, 从今往后一定要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刻苦学习,掌握过硬本领,以图日后效力于国家,服务于民众。
毛麓钟所讲的这开学第一课,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四十多年后的1959 年,阔别故乡三十二载的毛泽东回到韶山,在宴请父老乡亲和亲朋故旧的筵席上,他和他的另一位老师毛字居叙旧时,曾谈起过这段往事。毛泽东说:“那时我能读书,可能是不好好读,后来在家种了两年田,到了东茅塘麓钟二伯手下读书,才晓得用功了。我二伯不愧是韶山的秀才,教书育人很有办法哩!”
是的,综观毛泽东早期的读书生活,他真正有目的地自觉刻苦学习,确实是从拜师毛麓钟先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