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考师范学校
民国初年,湖南省政府在省会长沙先后创办了几所师范学校。其中,较著名的有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第四师范学校。
1913 年春,正过着自由自在的自修读书生活的毛泽东,被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一则招生广告所吸引:
“学校不收学费,膳食费低廉”,“教育乃立国之本,学生毕业之后为教育服务”。这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他认真考虑了一下自己的前途,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报考师范学校正符合自己的志愿。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省一中的校长符定一,在符先生的支持和鼓励下,他最后作出了投考师范学校的决断。
于是,毛泽东写信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家里,父亲立即回信表示赞成。他随即前去投考,结果以第一名的最佳成绩,被第四师范录取了。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毛泽东的两个要好的朋友,也很想报考师范, 但因文章不很出色,担心落榜,就在考前请毛泽东为他们各写了几篇文章, 然后背熟、记牢。进入考场后,依样画瓢地写上试卷,不料想也顺利地和毛泽东一起被学校录取了。
后来,毛泽东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诙谐地说:“我替这两个朋友写了作文, 也给自己写了一篇。三个人都被录取了——所以,我实际上是考了三次。当时我并不觉得自己顶替朋友作文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只看着是事关友谊而已。”①
就这样,毛泽东于 1913 年仲春时节,跨入了第四师范学校。
湖南的师范教育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即公元 1903 年),当时清廷在长沙的黄泥缎设立了湖南“师范馆”。随后,又扩大了师范教育的规模,改设为三路师范:西路师范在常德;南路师范在衡阳;中路师范在长沙。辛亥革命后,又将长沙、常德、衡阳师范改称为湖南第一、第二、第三师范。同时, 还在氏沙增设了第四师范。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坐落在长沙城的西南侧,它的前身是建立于宋代的长沙“城南书院”,这里原是南宋理学家张拭讲学的地方,与另一位大学问家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隔江相望。在历史上,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还留有一段千古佳话。
据传,当年朱熹和张同是南宋的著名理学家,又同时在长沙授徒讲学, 两人关系极密切,经常相互往来。他们都抱着昌明孔孟儒学的宗旨,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样一来,声名传遍全国,前来听讲的儒生,经常有好几千人。他们听完河西的演讲,又来听河东的辩论,使湘江渡口都应接不暇。因此, 长沙的百姓们,就把这个渡口称作“朱张渡”,大概兼有纪念朱熹张拭这二位大学者的意思吧!
历史的日历翻到了公元 1914 年,按当时的说法,就是“民国三年”。距朱张讲学的时代,已经有七百多年了。可是,“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 还不失为湖南省的两个学术文化中心。“岳麓书院”还保持着昔日的模样, 如今成了湖南优级师范的校址;“城南书院”原有的房屋,早已淹没于荒烟蔓草之中,但近年来又兴建了一片气势宏大的建筑物,这便是“民国政府” 设立的第一师范学校。
① 《毛泽东 1936 年同斯诺的谈话》,第 25 页。
第一师范的校舍,是当时长沙城里唯一的一栋现代化建筑,人们称它为“洋楼”。那几栋新盖的两层楼房,灰砖青瓦,方柱回廊,门窗顶上都有西洋式圆拱,还带着五彩瓷砖镶嵌的阳台。校园四周砌起了灰色围墙,有好几条小岔道直通大门外的一条大马路,向远方延伸开去,就好像这个灰色巨人的血管。学校的左侧,是一溜五百来级的石阶,直达粤汉铁路线,再稍往前就到了烟波浩森的湘江边。湘江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滚滚江水向北奔流。远远望运,各类船只来往穿梭于江上,各种水鸟在江面上盘旋飞舞。江中心有一座狭长的岛屿,上面种满了橘树,这个岛便叫“橘子洲”,橘子成熟的时节,这片江中沙洲就像一团金红的云彩浮在水面⋯⋯学校后面那座二三十米高的小山,叫“妙高峰”。从学校内体育场上去,只需几分钟就可爬上山顶。站在山顶上,鸟瞰学校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横看岳麓山的山峰,入夜还可远眺长沙城的万家灯火,自是别有一番情趣。与妙高峰遥遥相对、隔江相望的那座山峰,就是有名的岳麓山。据说,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是衡山山脉最北的一座山峰。从这里再往北,就是一望无际的八百里洞庭湖。岳麓山上有很多名胜古迹,到处林木幽深,殿阁巍峨,站在山顶,俯瞰湘江两岸, 远眺洞庭平原,更觉山川秀丽,气象万千⋯⋯
第一师范的历史和现状,使它在当时曾以湖南“亚高学府”而驰名三湘, 享誉全国。因此,根据这种状况和当时师范教育的需要,湖南省公署教育科指令,将兴建不久的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合并后的学校就叫做“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于是,毛泽东和四师的三百多名同学,还有一批优秀的任课先生,都一起迁入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四师范春季招收的学生和一师范秋季招收的学生均编入一年级,分别编分为六、七、八、九、十五个班。毛泽东被编入仅有三十八名同学的一年级八班。按学制算,毛泽东等原四师范的学生比原一师范的学生,要多读半年书。
从此,毛泽东同第一师范结下了不解之缘。自 1914 年春到 1918 年夏,
他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半之久的求学岁月;自 1920 年秋到 1921 年冬的又一年半时间,他在一师附属小学担任主事,并兼任师范部的国文教员,作为他掩护革命活动的社会职业。在这个时期中,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纷争,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异常激烈,南北军阀混战不休。这内忧外患的时局,使毛泽东不为优异的学业所陶醉,没有走向名流学者奋斗这条路,而是毅然决然地卷入了变革中国社会的历史洪流,成为历史潮流的弄潮儿!
——这期间,毛泽东有幸聆听一批学识卓绝的老师们的教诲,如张干、徐特立、杨昌济、王季范、黎锦熙、方维夏、袁仲谦、王立庵、罗元鲲等等, 他们当中有的和毛泽东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友谊,有的追随自己的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日后成为我党的高层领导人,有的不能理解当年毛泽东的反叛行为,对毛泽东多有责难,但毛泽东不以为忤,留下了不少尊师重教的佳话。
——这期间,毛泽东结识了一大批聚集在良师周围的优秀学生,他们既是“一师”的精英,也是湘中的人杰。其中有中共最著名的理论家蔡和森、中共第一个妇女部长向警予、早期工运领袖李立三、郭亮,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北伐时牺牲在许昌城下的北伐军团长蒋先云、科学家李振翩、史学家李平心、文学家周谷城,以及李维汉、罗章龙、夏曦、蔡畅、贺昌、罗学赞、张昆弟、易礼容、张国基、周世例⋯⋯他们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为
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真理而共同不懈努力。
——这期间,毛泽东不但注重储才蓄能,更潜心探索科学的救世方法, 试图干预社会,并为实现这一大目标,进行着多方面的准备——他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他顽强锻炼,“野蛮体魄”,磨炼意志;他加强修养,砥砺品行; 他关注中外局势的变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之中,从结成讨论哲学问题的学习小组到组织学友会,从新民学会到俄罗斯研究会、自修大学、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从二十八画生“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征友启事,到徒步考察湘省农村;从岳麓山爱晚亭的集会到制定船山学社、自修大学宗旨的讨论;从主办工友夜校到谋求“联省自治”、湖南自治⋯⋯毛泽东和他的学友们走三湘、下武汉、二上北京、三赴上海;驱张、斗赵;创刊、办报、结社⋯⋯着实干了一番事业。
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毫不愧作地说: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数年时间,是毛泽东整个学习生涯中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他整个人生的转折阶段。这里, 不只是为他开辟了广阔的知识与智慧天地,更是他成长为一名职业革命家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