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子——第一次政治反叛
1911 年春夏之交,全国反清情绪不断高涨,革命形势急剧向前发展。四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其实质是将川汉、粤汉铁路的建筑权
从民族资本家手中收回,出让给外国人。这一卖国行径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川、湘、鄂、粤等省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尤其是四川, 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斗争。五月,湖南省各界召开了万人抗议大会, 接着全省各地相继发生了罢市、罢工、罢课的抗议行动。湖南学界尤为激愤, 他们“倡言罢课,到处开会演说”。遭到政府干涉后,“学生公然开会不成, 则秘密开会,城里开会不成,则聚于岳麓山头。”这是辛亥革命的前奏。
这些情况,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当时还不尽知道。那时的新闻传播工具远不如今天发达,不用说电视机、收音机,就是一张报纸也很难看到,新闻的媒介作用小得可怜。因而,即使国内外发生了什么天大的事情,除非是自己亲自耳闻目睹,否则也是一概不知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发动,学校让贺岚光先生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及时向同学们通报了这些反清斗争的情况。还专门举行了几次演讲会,请贺先生向全校师生员工介绍国内政治形势。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反清排满的情绪在该校愈演愈烈,师生们也一天比一天激动,他们似乎要在一夜之间从清廷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以奋不顾身的姿态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当中。毛泽东几年后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第四号中,对当时的情况追记道:“我们学校里每天关着大门演说,好些同学慷慨激昂地主张革命。还记得演说的时候,一位同学将他身上的长袍卸下一丢,说:‘快习兵操,准备打仗’。”
为了表示与反动卖国的清朝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提议大家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并建议大家马上把辫子剪掉,有十几个同学纷纷表示响应。
原来,清朝入关的时候,曾要求所有的臣民都按满人的习惯——男人蓄长辫子,以示对满清的归顺和臣服。因此,现在剪掉辫子,就成了反对清朝、拥护革命的标志。毛泽东和另外一位同学带头剪掉了辫子,但是,曾表示赞成剪辫子的多数同学,却又动摇起来,迟迟不肯动手。毛泽东对这种不守信用的行为很不满意,他认为要革命就得有勇气,有决心,不能迟疑不决,摇摆不定,更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于是,他和另一个剪掉辫子的同学一起,以信守诺言为由,采取“出其不意”的办法,强行剪掉了那十几个同学的辫子。
围绕剪辫子的事,毛泽东还和他的一位朋友展开了激烈争论,对于这一问题他们都讲出一套相悖的理论。他那位在法政学堂读书的朋友,从《孝经》上搬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经典,来说明辫子不能剪掉。毛泽东的观点则完全建立在排满的政治基础之上,他认为大汉民族的男子汉自古就没有留辫子的习俗,它完全是满清统治者强加在我们头上的奇耻大辱,要打倒清廷,就必须剪掉辫子,以示拥护革命、与“鞑虏”誓不两立的决心。
毛泽东的“剪辫行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 也是他第一次政治上的反叛,在湘乡驻省中学无异于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引来了相当大的震动,公开站出来支持和反对的人都很少,更多的人是见毛泽东剪掉辫子,留着小平头的模样,在旁边窃窃讥讽,纷纷议论。贺岚光先生是为数很少的支持者之一,他在一次全校师生的集会上,旗帜鲜明地赞扬毛泽东等十多名同学剪辫子的行动是“剪断了满清鞑子套在汉人项上之绳索,
是悠悠二百余年莘莘学子惊世骇俗之壮举”!只可叹,这位先生顾及身家的安全,自己没能勇敢地站到学生毛泽东剪辫子的行列中来,直到“共和”建立后有了“留发不留头”的禁令,才剪掉自己头上那根蓄了四十余年、又黑又粗又长的辫子。
在进入湘乡驻省中学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坚决反对清王朝的人。这表明,在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面前,在具有新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他很快地抛弃了原来的观点,在思想上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如他自己后来所感叹的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从嘲笑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进步到要求完全剪除辫子,政治观点是多么能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啊。”①
① 《红星照耀中国》第 10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