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本》·《强项令》

这标题很特殊,包含着两本书。说是“两本书”还不准确,应说是包含了“两个系列”的书。它们都是范钧宏老师送给我的。《小剧本》一共 12 本,是 1981 年的全套,其中连载了范的“戏曲编剧技巧浅淡”

(每期一段,几千字);《强项令》只是范(与他人合作)的剧本之一, 他同时送给我的,还有《满江红》、《杨门女将》和《九江口》数种。前者只谈老戏,指出其中蕴涵着何多的精萃;后者则是他运用这些精萃制造的产品。

为什么要同时送我这两套小书呢?就因为我那时浮躁,刚进剧院, 好高骛远,总想一口吃出个胖子来!他没有正面批评,他不是党员,也不是领导,他没有做思想工作的经验。但他看到了我的浮躁,不能不说, 但又不能像“别人”那么说,于是就采取了这个独特方式。

他在连载文章的一开头就讲:“有的同志问:‘什么是戏曲剧本?’ 我想了想,做出如下的回答:‘根据戏曲情节结构,使用戏曲文学语言, 运用戏曲程式写出来的剧本,就是戏曲剧本。’”

他还个别对我说过:“戏曲编剧编织的戏剧提纲,得是两股辫子拧在一起的。一股是故事的情节提纲,另一股是技巧的提纲。二者得水乳交融一般拧起来才好。”

其实,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也就旗帜鲜明了。他是“戏班儿派”编剧的首脑。他和翁偶虹先生的观点、做法大体相同,和吴祖光、汪曾祺等“名士派”编剧很不相同。

他们四位私人关系都很好,但在这个“公事”上,各人坚持各人的立场,寸步不让。我呢,就处在两边(四位)的当中。

我为难,我犹豫,最后我倒向了戏班儿派。因为这儿毕竟是我的立足之地。所以在 80 年代前期。我曾经努力学习范先生的这批小剧本—— 虽然印刷实在不漂亮,但我极力看透它们,所以就从“印刷不漂亮”的外貌当中,看到它们饱含精萃的实质。

比如这出《强项令》,花脸为主的一出中型剧本(只有三场)。要讨好并不是太容易的。因为一,川剧有同一题材的大戏《卧虎令》,大气磅礴,震撼人的心灵。京剧再走这条路,迟了!还有二,京剧向来时兴青衣、老生挑班儿,花脸的位置最前,通常也要摆在第三位。所以这出戏用花脸挑头牌,无疑是自找难堪。但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特别要解决好最后一场“金殿”的程式安排。这一场的人物有董宣(花

脸)、皇帝(老生)、公主(老旦或青衣)三个,董要跪在台口好长时间,向上启奏。范想到这儿,只觉得这种舞台调度有些“面熟”。—— 什么戏中有过?啊,是《三堂会审》。那戏当中是苏三(青衣)在台口跪着。范心中叫了声“好”!花脸戏还没有这种调度的,一方面可以“拿过来用”,但又不能简单“拿过来用”。

既然不能“简单”,那就继续寻找。范想到正面坐在台上的皇帝, 和坐在台侧的公主。如果光让他俩一来一去问话,戏就容易枯燥。还得“加”一个风趣人物穿插其间。“加”谁呢?小花脸吧,他的公开身份, 不如就是宫廷中的大太监吧。——这身份和这行当比较合理。有了他, 皇帝、公主为一方,董宣为另一方,他在当中跳来跳去,可就有了“戏” 啦。范想到此,心中或许又是一惊,怎么这调度也有些“面熟”?再三思量,想起了《甘露寺》中的“相亲”一折。这一折为什么好看?就因为有唱有念。唱的是老生刘备,念主要靠乔玄,但光有乔玄还不行,还得有孙权的打岔和太后的干预。

想到这儿,范先生把两出戏的唱念程式“加”到一块,最后的“得数”就成了这一著名的《强项令》。一方面是 1+1= 1,另一方面又是1+1>2。因为对传统戏再熟悉的观众,一眼也难以看透这出戏和那两出戏的“关系”。为此,范先生乐在其中,相信老观众们也会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