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新编》

观赏京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从声韵方面重新认识和把握世界。后来,我从学写唱词发展到学写旧体诗词,就使这个世界向着纵深扩大了。在这个过程中,对我切实起到帮助作用的,竟是一个只有小 32 开读物一半大的《诗韵新编》。

京剧使用“十三辙”,意思是京剧唱仅有这十二种韵母。我见过“十三辙”的印刷品,每个辙口之下,按照四声分别罗列着这个韵母所有的字。我反复看过,虽然也承认这种“工作”本身并没多大用处。

京剧的辙(口),通常是不能“看”而只能“读”(甚至是“唱”)。许多文化人讥笑老戏唱词中的“马能行”,可如果您坐在台下听戏,您随着演员的演唱再听,那意味就很不一佯了。“马能行”可能就变成了“能行的马”,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您得承认,或者发展到很乐于去承认——京剧委婉的唱腔可以改变唱词当中的“语法”。如果仅是“看”着不通,您还是慢下结论;只有读(唱)着也不通了,咱们再想办法。还有,从广义上品味京剧的唱词声韵,比如《上天台》中的“孤念你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孝三日,改三时,孝三时,改三刻,孝三刻,改三分,三年,三月、三日、三时,三刻、三分,永不戴孝保定寡人!⋯⋯”这里的时间概念不一定准确,您也别在这上头“较真儿”;但声韵上的“干板剁字”,却使它产生了少见的魅力。

要想写好京剧唱词,初学者手里不准备一本《十三辙》是不行的。但是,有了《十三辙》就一定能写好京剧唱词么?

未必。因此我一直在追寻一种可以取代和超越《十三辙》的东西。真是皇天不辜负我的苦心,随后没多久,《诗韵新编》便拿在我的手中。它是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的。它把中国字的声韵分成十八个辙: 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模,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在每个“辙”里,所有的字依然按照四声分别排列。用普通话衡量这部

《诗韵》,其中“二波”和“三歌”可以合并,“七齐”和“十一鱼” 可以合并,“十七庚”和“十八东”可以合并,此外“五支”和“六儿”

一般很难放在韵脚上歌唱。这样一“算”,十八辙先减三再减二,于是也只剩下“十三辙”。

所以,当写京剧唱词“卡壳”的时候,翻翻《诗韵新编》会有“立竿见影”之效。比如思索中上句的句尾卡了壳,查查有关那个韵脚的仄声字;遇到下句句尾卡了壳,翻翻韵脚的平声字。

但《新编》毕竟有胜似京剧“十三辙”之处,它为想试写文学的歌词(包括旧诗)的人提供了很多方便。就以“牛”字为例,先给它一个标准读音[niu],再配以众多的组词举例:泥—乳—耕—牵—斗—放— 骑—屠—汗—牧—全—卧- 牯—铁—九—解—木—饭—犀—火—青—野

—吴—春—蜗—吹—孺子—风马—

我想,任何一个想写“诗”的人,猛然见到这许多词组都必定思路大开,立刻就能生出许多美好的句子,戴着“声韵镣铐”进行“跳舞”。我依靠这本《新编》,既在改编戏曲剧本的习作中打磨了唱词,也在后来“文革”中漫游全国的苦难中,写了二三百首旧体诗词,使我苦中有乐。这些都是后话,这儿就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