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谐振动的变频效应

把振动系统理解成“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策动(激励)信号相当于输入,响应信号相当于输出。

当振动系统是线性系统时,输入周期信号,如是正弦波,则输出周期信号,而且输出信号的频率与输入信号频率相同。

当同时输入两种周期信号,如频率分别为ω1 和ω2,则输出信号也有这两个频率成分,并且只有ω1 和ω2 成分。

对于非线性振动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较复杂。输出频率除了ω1 和ω2 外,还可能有“倍频”(即谐波)与“和频”,如 2ω1,3ω1,3ω2, 2ω1+ω2,ω1+2ω2。另外还可以出现“差频”,如|ω1—ω2|,|ω

1—2ω2|,|2ω1—ω2|等等。一般地说,有如下结论:

  1. 非线性振动系统能够改造频率。设输入信号为ω1,则输入信号可以有ω=kωi,其中 k=0,1,2⋯⋯

  2. 输出信号中的奇次谐波分量只由振动特性的奇次方项产生,偶次谐波分量只由偶次方项产生。

3)k 次谐波分量只与 n≥k 的高次方项系数有关,n<k 的各低次方项系数对 k 次谐波没有贡献。

  1. 组合频率分量 rω1+sω2 由特性多项式中 n≥|r|+|s|+2k 的各高次方项产生,与其它项无关,其中 k=0,1,2⋯⋯

  2. 受迫非线性振动系统还可以产生“次谐波”(subharmon-ics),这种现象也叫做“分频”。

次谐波振动是非线性振动系统非常重要的一种阈值现象。

只有非线性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激发出次谐波振动,这一点不同于谐波振动。

法拉第(M.Faraday) 1831 年做浅水波实验时就发现了次谐波,浅容器以ω为频率在垂直方向振动时,容器中的水则以ω/2 为频率振动。

瑞利(Lord Rayleigh) 1877 年在《声的理论》一书中对这类现象进行了理论研究,还提出了一个产生次谐波的实验。使一根弦一端系于音叉上,音叉以ω为频率做横向振动,用手拨动弦线,则弦以ω/2 为频率做纵向

1

振动。杜芬在研究杜芬方程时研究过

阶次谐波。

3

分频与倍频(谐波)是相反的,倍频过程周期缩减,而分频过程周期加

倍。

范德坡和范德马克(van der Mark)在研究电子线路振荡时也发现了

“分频”,并写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他们的论文非常简短,占了不

到两页篇幅,合起来正好有一页。他们考虑了由电阻(用一只二级管代替), 可变电容和激励源凤 Eosinωt 组成的电路。他们发现电路输出中含有ω/2, ω/3,ω/4 和ω/40 的频率分量。他们首次绘出了“魔鬼阶梯”图象(见图4—5)。

浑沌研究中重要的一条通向浑沌之路叫做费根鲍姆(M.Feigenbaum)道路,说的是周期加倍分岔过程通向浑沌,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连续分频模式。第 5 章 耦合创造节律

同步现象是非线性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性质。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名称,除同步外,还有“入列”、牵连(entrainment),锁住(lock-in ), 锁相(phase-locking),息灭(quenching,相对于激发而言),俘获(capture) 等。⋯⋯在同步中,总涉及两个频率,比如ω和ω'。同步以后,共同频率Ω是什么?是ω呢(ω'跟ω走)还是ω'(反过来),还是在ω与ω'之间的中间值?⋯⋯同步或锁相相当于圆的微分同胚中不动点和周期点问题。

——朱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