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沌之道

中国人一提到浑沌,极容易想到庄子的浑沌寓言故事。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所研究员、著名浑沌学家郝柏林先生 1984 年在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公司”出版了一部叫做《浑沌》的名著,书的扉页上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句话:“The Em-peror of the Central Region was called Hun- tun (Chaos)。”(中央之帝为浑沌)

1989 年布里格斯(J. Briggs)和皮特(F. D. Peat)著《湍鉴—— 浑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Turbulent Mirror: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Chaos Theory and the Science of Wholeness),在第一章的章首大段引用《庄子》的浑沌故事(采用的是华生(B. Watson)的英译本)。看来,今日的浑沌学家还很推崇庄子的见解。

庄子是道行甚高的人生哲学大师,读《庄子》简直就是智慧的训练。《庄子》内篇最后一篇为《应帝王》,按陈鼓应的说法,《应帝王》篇主旨在说为政当无治。“本篇表达了庄子无治主义的思想,主张为政之道,毋庸干涉, 当顺人性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浑沌故事就出在最后一小节: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陈鼓应说:“庄子目击战国时代的惨景,运用高度的艺术手笔描绘浑沌之死以喻‘有为’之政给人民带来的灾害。”这仅仅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庄子》妙就妙在原文可做多种诠释,可启发出多种哲学的、美学的以及科学的见解。当然,由此启发得到的东西未必与原文有任何必然联系。据崔大华,

《应帝王》的“浑沌”大致有三类解释: l)以自然之现象解; 2)以人之现象解;

3)以历史之现象解。

根据《庄子集解》,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 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

倏:喻有象也;忽:喻无形也;浑沌:无孔窍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 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

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 中途夭折,应了老话:为者败之。

这里的“为”需要特别说明,道家关于“为”的态度几乎是矛盾的,老子明确说过反对“为”,庄子似乎灵活多了,庄子对“为”的看法是: l) 不反对“为”; 2)但从不主张“为”;3)庄子主张“循道而行”、顺乎自然,守“道”,不是守雌、居下,更不是守雄、居上;4)在人生观上, 主张安“命”,把握好“命”,“命”亦“道”,一般的“命”体现在具体的“事之变”中。庄子很晓得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蔡明田在《论庄子的浑沌寓言》一文中提出“三境界说”,一反通常的认识,置浑沌于三境界中的最低境界;认为浑沌是初度和谐,是原始无知无识。倏、忽二帝为浑沌开窍,象征了第一境界向第二境界转化,最终庄子主张达到二度和谐的第三境界。第一境界与第三境界只是形似,而神(质)迥异。蔡又作一比喻:第一境界为空瓶,第二境界为半瓶水,第三境界为满瓶。前者空无一物,后者充实圆满。

此说貌似合理,实质上是“以儒解道”,大谬矣!陈鼓应虽未展开阐述浑沌神话的意义,但所言从社会历史角度看十分正确。实际上,在庄子看来, “道”就是浑沌,“浑沌”也就是道。“道”是道家学说的最高境界,同样“浑沌”也是道家学说的最高境界。

道家尊崇黄帝,黄帝是五帝中的“中央之帝”。把“中央之帝”浑沌贬为第三境界中的最低等级,是违背道家学说的。《应帝王》处于庄子内篇之末,而不是之首,明显带有总结性质,而不是导言性质。蔡文说:“设若浑沌未死,则所谓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也者,都只是空语,毫无半点意义。”可以看出,蔡颠倒了三个境界,也同样颠倒了庄子内篇的顺序。蔡氏更有言:“庄子之学乃内圣外王之学”, 用此语概括儒家不错,概括道家恐怕失准。

《庄子·天地》中说,黄帝丢了“玄珠”,让“知”去找没有找见,让“离”去找也没找到,让“契诟”再去寻还是未找到,于是就让“象罔”去找,结果“象罔”找到了!这里表达的思想与应帝王的浑沌故事十分类似。其实“象罔”等于“浑沌”;“知”、“离”、“契诟”等相当于“倏”、“忽”。

郭象注《庄子·在宥》时说:“浑沌无知而任其自复,乃能终身不离其本也。”这话同样能很好地描述奇怪吸引子上的浑沌运动!这是后话。

有的人会说:“不管找出怎样的证据,我还是难以接受黄帝是浑沌的见解。”实际上,我们常说的黄帝未必是一个具体的人间的人物,更可能是“神话历史化”过程人为造出的英雄。正如庞朴所言:“最妥当的办法,是承认有那么一个时代,叫做黄帝时代,或叫做混沌时代,这倒是有根据的。”庞朴还有另一段说在点子上的话:

黄帝就是混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混沌则是宇宙生成、哲学架构的开始。因此,说中华文明始于黄帝,便具有了新的意境。

庞朴上述两段关于浑沌的论述恰好表达了两种思维方式,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人文的。按照科学,黄帝只是个代号,其存在性值得怀疑;按照人文,黄帝是民族的始祖,必不可少。这便是科学与人文的区别,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两者的结合。本书也将谈两个方面。只说一方面的浑沌,不是太枯燥,就是太虚渺,两者有机结合,便是文理交叉,浑沌便有了坚实而广阔的解释空间。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道家的浑沌之“道”,实际上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根本无法实现。我们所理解的“道”是事物所遵循的法则,是支配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背后的规律。这种道是可以认识的,但永远不会穷尽。

道家思想明显有怀念上古社会的倾向,觉得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这也不一定是中国文化独具的性质,奥维德(P. Ovidius )在《变形记》

(Metamorphosis)中也鼓吹过上古“黄金时代”。不过,中国文化的“恋古情结”实在太严重。儒家上溯到等级森严的西周封建制就满足了,程度不及道家,道家却要回溯到平等的、无知无识的原始集产社会——浑沌社会。我们在《浑沌学纵横论》一书中讲述了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受《庄子》中浑沌神话启发的有趣经过。他说:“最近我又发现了庄子寓言的一种新的魅力。我通过把倏和忽看成某种类似基本粒子的东西而自得其乐。”汤川还讲: “可以把浑沌的无序状态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来的时间和空间。”无疑,

《庄子》中的浑沌寓言对汤川创立基本粒子理论有重要作用。不过,寓言归寓言,启示归启示,科学归科学,不能混淆。

后面要提到,现在的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浑沌虽然也有社会哲学方面的启示意义,但它首先是数理科学理论,这种浑沌有明确的限定词,如“确定性系统产生的”、“一种非周期的行为”、“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等等。第 2 章艾丽丝请教矮梯胖梯

罗马思想接受了希腊语词,却没有继承相应的同源的希腊语词所说出的体验,没有继承希腊的言语。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

“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来这干吗?” “我的名字叫艾丽丝,不过⋯⋯”

矮梯胖梯不耐烦地打断她,“这个名字乏味得很!有什么含义吗?” “名字都有含义吗?”艾丽丝十分怀疑。矮梯胖梯嘿嘿一笑,说,“当

然要有。我的名字就是形容我的体态的,一听就知道我富态。你起那样一个名字,长成什么样,大概都可以。”

——卡罗尔,《艾丽丝镜中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