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移·哈勃关系·大爆炸?

迎面驶来的火车汽笛声变尖,远去的汽笛声变粗,这差不多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验。用科学的语言讲,这叫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如果源趋近,则观测到源发射的信号的波长变短,频率变高,这叫蓝移(blue shift);如果源远去,或叫退去,则观测到源发射的信号的波长变长,频率变低,这叫红移(redshift)。

反过来,测定蓝移、红移的量值,就可以估计源趋近、退行(recession) 的速度。

在天文学中,确定遥远星系所采用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测定星光的谱线移动值,具体说来是测定钙元素的两条吸收谱线 H 和 K 的移动。

观测结果出乎意料,仅仅发现最近的几个星系有蓝移,而绝大多数星系都有红移。当然,这其中隐含了一个重要假设:多普勒效应仍然适用于大尺度对象。这是一个无法仔细验证的假设。不过,现在还没有理由否定这一假设。

1914 年,人们就发现 13 个最亮的星系有红移。哈勃(EdwinHubble)大

约在 1920 年利用威尔逊山(Mt. Wilson)天文台 2.5 米反射式望远镜进一

步观测多普勒红移现象。到了 1925 年,已发现 45 个星系有红移。 1928 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逊(H.P.Robertson)发现了更奇特的事实:越远处的星系,红移值越大。

红移对应于远处星系的退行,红移值越大,退行速度越大。这导致 1933 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A. Eddington)出版题为《膨胀的宇宙》(The Expanding Universc)一书。

科学家们发现,红移值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满足线性关系。应当说明的是,只有在星系团的尺度上,才会观测到这种系统性红移,在星系之内小尺度上不存在普遍的星体红移现象。遥远星系的退行准确说应当是“星系互退行”,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相对于我们太阳系在退行,从宇宙中的别处看,星系也在互相退行,即彼此分开。

观测数据表明,星系退行速度随其距离增加而增加,而且满足简单线性的哈勃定律:

V=HD,

其中 V 表示退行速度,D 表示距离,H 为著名的哈勃常数。哈勃定律被称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哈勃常数的精确值一直有争议,大致在下面的范围:

H=77±14[km][s]-1[Mpc]-1

=77±14 公里/(秒·百万秒差距)。

用 C 表示光速,δ表示红移值,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D= .

H

上式表明,只要知道红移δ,就可求出距离 D. 就这么简单吗?对,就这样。

据此科学家测算出,室女座(Virgo)的一个星系退行速度为:180km/s, 距我们 19Mpc;巨蟹座(Cancer)的一个星系退行速度 4800kTn/s,距我们70Mpc;双子座(Gemini)的一个星系退行速度为 23 300km/s,距我们

290Mpc;长蛇座(Hydra)的一个星系退行速度竟达 60 600km/s,距我们

700Mpc.

发现问题没有?最后一个数值竟然远远超过了光速!实际上不能这样简单地计算,当速度很高时要考虑相对论性效应。

上面提到的哈勃关系 V=HD 是当今天文学中最重要的关系,哈勃常数 H 也是最重要的常数。这之后的几乎所有宇宙模型都与此有关。用哈勃常数的倒数 1/H 可确定星系的年龄,得出星系年龄以及宇宙的年龄大约在 1.78× 1010 年的数量级,通常说宇宙有 150 亿年历史就是由此得来的。今日已被普遍接受的大爆炸理论(big bang theory)也把哈勃关系作为一个论据, 它是勒梅特(G. Lemaitre)、盖莫夫(G. Gamow)、赫尔曼(R.Herman) 等人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令人费解、但又只好如此的理论。当然,大爆炸理论还有 COBE 卫星关于宇宙背景辐射等其它观测证据, COBE 是宇宙背景探测器(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的简称。霍金(S. Hawking)根据大爆炸理论,大胆地思索大爆炸后最初一万亿亿亿亿分之一秒时刻发生的事件!

现在的问题是,哈勃线性关系可靠吗?红移是否一定意味着星系退行? 从现有观测资料看,此线性关系是由天文观测数据统计出来的,比较可

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更大尺度上看也如此。哈威特(M. Harwit)说过: “我们假定红移确实是标志着某种真正的膨胀。这一假定已经在宇宙学中牢固地确立下来,其主要原因是除此一招别无他法。”

第二个问题是,哈勃常数 H 真的是常数吗吗?即使是常数,这个常数是否也可以稍稍变化呢?

遗憾的是,这超出了现有的科学。

任何一个人都会提出这样的一系列问题: 1)宇宙的形状怎样?2)它有多大?是否有边界?3)它的质量是多少?4)它存在了多久?5)它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现代科学是可以说些什么的,但只能是局部性解答问题。

现在我们利用膨胀模型看看宇宙中物质的创生速率θ.考虑一个半径为γ的球,此球半径以一定的比率不断膨胀:

dr =Hr,

dt

其中 t 是时间,H 是哈勃常数。可以推出,球体积的膨胀速率为 4πγ3H.假设膨胀过程中球的密度保持不变,则增加部分的体积就必须用密度为ρ0 的物质来填满,所以半径为γ的球内物质的创生速率为 3πγ■ρ0,这个数再除以球体积,就得到单位体积物质的创生速率为θ=3H ρ0 ≈ 10-47

克·厘米-3·秒-1。

这个速率有多大?它相当于每 50 亿年、每一升体积内大约有一个氢原子诞生,可以想见,现有的任何仪器都无法测出来!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就宇宙的演化提出了许多可能的模型,如: l)稳恒态模型; 2)爱因斯坦静态模型; 3)德西特(De Sitter)模型; 4)爱丁顿模型; 5)勒梅特模型; 6)弗里德曼(A.Friedman)模型,等等。

现在根据非线性动力学,对于宇宙演化,能否设想一种“浑沌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星系的大尺度运动与其它模型的想象都不同,星系和超星系不是永远相互退行,而是有退有进,几个方向退行,几个方向趋近,还可能有的方向保持不变。这正如动力系统李雅普诺夫(A.M.Lyapunov)指数所暗示的,在空间不同方向上,有收缩子空间,有发散子空间和守恒子空间。那么, 如何解释系统性的红移呢?我们可以说,对于整个宇宙而言,红移仍然是“小尺度”上的“局部性质”,正如星系以下物质以收缩为主而表现为局部性质一般。在更大的尺度上也许有新的现象,有发散、有收缩等等。这样设想的理由是,宇宙本质上是非线性的,空间不是平直的线性空间,我们目前所了解的天文学可能只局限于线性区。超出线性区,什么奇特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而我们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