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恶习”与浑沌

艾丽丝已经学会通过请教、讨论学到更多知识,接下去她想了解“浑沌” 一词的指称(reference)问题。指称研究实在太重要了,在 20 世纪生活的人,如果从未考虑过语词的指称,一定是一个不善动脑筋的人。

你可能不止一次看到影坛“巨片”之说,但何谓巨片?耗资多之巨,影响大之巨,放映时间久之巨?

人类每天都创出成打成打的新词,同时又不断修正已有词汇的语义内容。昔日偶然出现的词语,如今通行于世界。艾丽丝对此当然深有体会。这回讨论指称,艾丽丝有先发制人之势。

艾:矮梯胖矮,听你说,名字都要有含义。反过来讲,先有了名字,那么名字一定要有所指的对象吗?

矮:初听起来似乎是当然。难道一个“词”能没有“指称”吗? 艾:请看“金山”、“天马”及“红”(redness)这样的词。

矮:你找的词的都太特别,“金山”与“天马”当然谁也没见过。作为名词的“红”,我说不清有没有。

艾: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存在,即没有指称,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真正的“金山”和“天马”。

矮:但人们多少世纪以来,时常谈到它们,而且绘声绘色。这如何解释? 艾:一个词没有指称,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意义。

矮:你说的“意义”对应于英文什么词,是“ meaning ”还是“significance”?

艾:两者都有,首先是前者。

矮:说到“金山”时,大概每个人脑子里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甚至可以想见黄灿灿的金子堆成了堆⋯⋯

艾:头脑中的图象大概可叫做“意象”(image)。它是比意义更靠不住的东西,张三的意象与李四的意象就可以不一样。

最近重读罗宾斯(R.H. Robins)的书,他的一段话值得摘录: “在语义学中,由于话语的意义可以跟说话人实际的和潜在的整个经验

世界相联系,所以它对于语言学以外的学科的依赖,以及对于全部所谓常识的非科学认识的依赖,在理论上说,是无限的。”

比如说到“浑沌”,谁知道听众都得出怎样的意象!

矮:这么说,我们除了解“浑沌”语义外,还真得仔细考察“浑沌”的指称问题了,否则说的一大套,到头来死无对证!

艾:也没必要这样大惊小怪。我们不是早已习惯于使用一系列没有指称的东西了吗?如“上帝”、“天使”。美国普通语义学派代表人物切斯(S. Chase)讲“语词暴政”和“语言恶习”,虽有深刻之处,不免过火了。“词” 与“物”虽然不同,“抽象名词”虽然不能随便使用,但人是用语言思维的。人不但要指称实在,还要描述、传达事件和过程。只要这样做,就少不了用许多“没有依托”的词语。

矮:在理。细想一下,我们每日都在用指称不明确的词语。就说球队吧, 如“AC 米兰队”,它的队员经常替换,有的退役了,也有人又来了,还有从别国引进的;教头也可能更换了;后台企业支撑也可能变了。但人们习惯于仍然叫它“AC 米兰队”,这又有什么理由呢?仅仅是因为连续变易吗?

再说“北京大学”。北大校长换了一个又一个,学生每四年大换血一次。是什么始终配得上“北京大学”这个名字?是几个名教授,几亩还算漂亮的校园,北大“方正集团”,抑或只是未名湖和博雅塔?似乎都不是,又都是。是有是的道理,不是有不是的理由。也许哪些算哪些不算,涉及到对北京大学的认同以及“211 1 程”规划的制定。

艾:滥用抽象名词害处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更甚者在政治领域:“黑帮”、“走资派”、“左派”、“社会民主党”、“保守党”、“资产阶级走狗”⋯⋯等等,有些人叫得很起劲,但间一下其指称如何,恐怕说不清楚。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所谓“政治学”通常是由这些乱七八糟的词语构成的。它们是些可作任何解释,指称极为模糊的代号而已。然而人类社会需要它们,当然政客更需要它们。

矮:命名涉及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的问题。对于指称,最好不要轻易说“有”,还是“没有”。

艾:我反对妥协。我听到柏拉图把“非存在”作为“实在”大谈特谈, 直感到恶心。

矮:这是你不了解哲学。

艾:我不想争论这件事。

矮:那好。我问你两个问题: l)圆是否存在?2)鱼是否存在?我并不指望你马上回答,你可以思考一辈子。

艾:趁我还年轻,考虑一下无妨。不过,你的暗示似乎是,这是永远无法真正回答的问题。

矮:是这样。换一个角度看,也许是问题本身就提错了。有空了解一点柯日布斯基(A.H.S. Korzybski)为“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 而提出的“三条原理”,不会有坏处。

艾:很有趣,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矮:简言之,柯氏的意思是,要掌握语言的特点,不要误将抽象名词当成实在,“鱼”不等于“草鱼”,也不等于“实在的鱼”。这里不可能讲柯氏的理论,只举一例。

他的第二条原理说,一物有无数侧面,非言语所能穷尽,“一物无论说它是什么,它都不是”。

艾:我们能否把上面说的东西用于“浑沌”概念呢? 矮:正是这个意思。

艾:大家说浑沌的时候,可能没有指称,可能有不同的指称;另外,当大家说别的东西时,叫法不同,指称却可能是一样的。

矮:太对了。我想并没有多少人明白这些或关心这些。

艾:古人可能用“浑饨”指称“整个世界”,也可能只指称“滔滔洪水”。在古人那里,至少他们认为浑沌是有指称的,实实在在的。

矮:近代则不同,受唯理论和科学思潮的影响,人们虽然仍然谈论浑沌, 但多数人认为它并没有指称,仅仅是一种描述性词汇罢了。在力学世界中, 从机械论哲学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服从普适的定律。在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对范畴中,偶然性只是配角,原则上看,根本就没有偶然性,一切都安排好了。表面混杂的事物和过程,背后一定有确定性的规则,即使找不到, 也没关系,没有人会怀疑。

艾:但是后来情况变了。热力学首先揭示出,由于熵增加,系统可能趋于混乱。于是有了“熵浑沌”。但人们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解释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浑沌是否具有“本体”的地位,还难下断言。

矮:正如大家看到的,本世纪后半叶,自组织理论和非线性科学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人们再次发现了浑沌的本体地位。人类又回到了希腊赫西俄德(Hesiod)的时代,人类历史在螺旋式前进!现在移动了一个螺距, 花费了 2000 多年。

艾:是否有可能沿螺旋轴向,直接迈出一个螺距?

矮:不可能。即使主观上如此,客观上也是螺旋线运动。艾:为什么?

矮:如向月球发射宇宙飞船一样,目标是直接飞向月亮,实际上飞船要

在地球轨道上绕几圈,然后进入月球轨道,再逐步降落到月面。

艾:我想,现在若别人问我“有没有浑沌”时,我不会轻易说话了。矮:沉默或者暖昧又会给人以糊涂——浑沌——的感觉!

艾:那怎么办?

矮:你别提什么哲学,只讲你的非线性动力学浑沌。

艾: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似乎感觉到,这也不成。目前非线性动力学是一个范围既广阔又活跃的领域,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工程师以及经济学家都进来了,他们说的浑沌也千奇百怪。我倒是想用语义学的方法来分析科学的浑沌概念,将它们划分清楚。

矮:好主意。你成熟了,祝你成功!我只是提醒你:不要指望人人都能理解。第 3 章与天气斗法

浑沌的发现是由许多人作出的,人多得在此无法列举。它由三个独立进展的合取造成。首先是科学焦点的变化,从简单模式(如重复循环)趋向于较复杂的类型。其次是计算机,它使得方便迅速地找到动力学方程的近似解成为可能。第三个是关于动力学的一种新的数学观点,一种几何观点,而非数值观点。第一个进展提供动机,第二个提供技术,第三个提供知性认识。

——斯图尔特,《自然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