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沌思维及文化抽象继承

何谓浑沌?

科学家说:“浑沌是由确定性规则生成的、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的回复性非周期运动。”

比较文学家、文化学大师季羡林说:“浑沌是指普遍联系、整体思维。” 作者说:“浑沌之谛在于,聚散有法,不即不离;回复而不闭,周行而

不殆。”

问:浑沌是否因其命名增色,进而扰人视听?

答:不错。不过,命名的功劳最多只占百分之十。

问:发现浑沌,利用浑沌,许多难题,包括文化走向问题,都迎刃而解

了?

答:这是一种自然的期望,但指望据此完事大吉则不行。说实话,浑沌

理论给人类思维方式的冲击是根本性的,还有待进一步领会。问:那么,知道浑沌和不知道浑沌,有何不同?

答:不知 chaos 时,想象世界到处是 orders. 问:知道了 chaos 呢?

答:发现世界皆浑沌。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现在没有 orders 了。问:chaos 有何用,值得一往情深?

答: chaos 的意义在真、善、美三个方面。chaos 之真,是说浑沌理论更接近客观世界; chaos 之美,是指浑沌理论是美的科学,谁不为浑沌图之美所震撼呢?至于善,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看法。儒学和基督教都曾蔑视、仇恨浑沌。而道家则一向尊崇浑沌,并视其为最高境界。前者的努力方向是 chaos→order,后者的努力方向是 order→chaos,但这已都是过去。

浑沌理论首先是数理科学理论,看来把它应用到其它学科是完全可行的,包括社会学、文学、艺术。吕埃尔和若斯勒就写过一篇论文《浑沌和转型:非平衡理论对社会科学和社会的意义》。一位从事创造学研究的学者罗玲玲则说:“创造过程就是浑沌过程。”

完整理解浑沌的意义,势必需要文理交叉。

季羡林先生指出:“文理泾渭、楚河汉界的想法和做法已经陈旧了。” “最近几十年来兴起了几门新学科。虽然多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但一旦流布,文科的一些学科也都参加进来。我举两个最著名的例子:一个是模糊学, 一个是浑沌学。二者原来都属于自然科学,然而其影响所及,早已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围。”

浑沌理论与整体思想的确是紧密联系的,西方学者布里格斯和皮特写的

《湍鉴》就一再引用中国经典,而且书的副标题就是“浑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书中深刻批评了西方还原论方法。

人类正迅速逼近分岔点。在本世纪里,还原论者的假说把科学家深深地带到了原子世界,在那里他们解放了足以把我们导向毁灭的、可怕的核力。不过,还原论在探究原子的核心时,也启迪了自身的重要洞见,发现了还原论的局限。量子理论的悖论向科学家展示了神秘的“量子整体性”,其中深刻的含义人们才刚刚开始去探索。⋯⋯年轻的“紊变与整体科学”崛起了, 它重新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意识到了自然界本质上的不可预测性以及我们的科学描述的不确定性。

⋯⋯

科学中整体论的冲动也是强大的,它是还原论冲动的镜像。科学家可以探究绝对部分,因为他或她想了解整体内的相互关系。探索神秘事物的需要,常常伴随着获得一种还原论答案的渴望。还原论与整体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注重点不同、态度不同。但是,这种差别最终就是一切。

⋯⋯

如果我们真的进入了湍鉴,我们会找到什么呢?显然,没人知道。合作和内在不可预测性的科学观念,可能引导我们接触梦想不到的实在,从事意想不到的活动。甚至有这种可能:这些湍动的新实在将比还原论观点所承诺的科幻小说式未来,更富有戏剧性。或者,也许主要通过我们态度的转变, 新的实在就将会显露出来。

在中国,一向主张文理交叉的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首先从浑沌与模糊等理论中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综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995 年 8 月 13 日,作者给季老打电话,希望请教,季老听说是谈浑沌,

又听说作者原来学理,现在学文,他十分高兴,让马上到他家里去。8 月 20 日季老又兴致勃勃地呼作者去他家里,谈了两个多小时。季老就浑沌及人体特异功能等问题讲了很多极有见地的看法。

A(刘):《读书》杂志社沈昌文先生跟我们提到,您在某个场合曾向

青年人推荐,在世纪之交中国人应当阅读“浑沌”方面的书籍。我不知确切情况,特向您请教。

B(季):我说过模糊学和浑沌学,它们都属于文科和理科的交叉。我看过一个美国记者格莱克写的那本书(指 Chaos:MakingaNewSciece)。

A:此书的确很有趣,作为一名记者,写这样的内容是相当难的。 B:浑沌这种思想,不是西方的思想。浑沌理论讲思辨和整体。浑沌书

里这样讲,在北京发生的一件事情,可以影响到纽约,不太清楚是什么人先提出来的,我看这就是一种整体性思想。浑沌理论涉及许多自然科学内容, 我自己也不一定懂得。

科学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浑沌一讲辩证法,二讲普遍联系和制衡关系,这是站得住脚的。

我现在就感觉到,西方的思想——分析的思想——恐怕已是强弩之未, 必须采用浑沌等整体性理论,包括模糊理论。它们跟一个国家的语言有很大关系。中国的语言是世界最好的(伸出大姆指),它不是分析的,要从整体上看才能理解。

A:中国语言和文字非常综合,信息量大。 B:中文是很综合的,含义深刻。比如写一个汉字“我”,没法再分析,

要从整体上把握。而一小段中文就能表达很多内容。 A:可从翻译过程中看出中文的简捷性,比如在联合国开会时。 B:对。我以前在翻译局工作过,深有体会。⋯⋯语言本来就是一种工

具,但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它用最少的力量,得最大的信息,传达的东西较多。我们人与人之间每天必然要互相传递信息,我们中国人为此要付出的力量比西方语言要少百分之多少,我说不出具体数字来。但汉语比起缅甸语来要简捷得多。

A: Chaos 一词译成中文,科学家用“混沌”的较多,但从哲学角度看, 或许用“浑沌”更好些。您能否从文化学的视角说说研究浑沌的意义。

B:《庄子》就用“浑沌”。现在到了应用整体性思维的时候了,起码倾向是这样。除了用分析方法,还应当用整体方法,西方学者以前不注重后者。搞自然科学的不一定同意中、西方都走到整体性方法上来。现在研究浑沌需要文理交叉,有自然科学基础太好了。我个人平时很注意科学动态,早年我在德国柏林留学时还专门听过普朗克(M·K·E·L·Planck)的演讲, 那可能是他作最后一次学术报告了。

A:看来东、西方思想最终是不可分的。 B:这还不是不可分的问题。这跟跑 400 米接力一样,我们东方先跑过

100 米,然后就把棒交给西方,西方又跑了 100 米,现在第三个 100 米又该

我们跑了,最终是把 400 米跑完。这其中哪一个也不能缺,一分一厘也不能

少,而且今天跑这 100 米,原来跑的 100 米基础还在,而不是推倒重建。

21 世纪,我就感到东方文化要出现辉煌,我的意思不是把西方的文明抹

煞了,那是不可能的。

绝对真理是达不到的,只是在上帝那儿才有绝对真理。相对真理有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两者都接近真理。人类寻求真理过程中走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西方的路,另一条是东方的路。两条路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互相补充的。

现在为什么讲浑沌、讲模糊数学?我就感觉他们西方的“一分为二”方法有局限性。咱们的方法比较直观,中华民族不讲究分析,也不是一点不讲究。比如说数学,数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吴文俊为《九章算术注》写的序,后来又有人写文章介绍他。他当然不管模糊和浑沌,作为一个知名数学家,他受过西方数学训练,但他也受中国刘徽《九章算术注》启发,他就感觉中国的数学与西方的不一样。我看过他写的序,又推荐别人看。

A:以机械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数学如今已令世界刮目相看。吴文俊院士认为,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其所需的数学的方式方法,正与《九章》传统的算法体系符合。他认为《九章》所蕴含的思想的影响,必将日益显著,“在下一世纪中凌驾于《原本》思想体系之上,不仅不无可能,甚至说是殆成定局”。

B:我不懂数学,我的意思是,东方与西方接近真理的方式不一样,两个互补。

21 世纪是东方人的世纪、中国人的世纪,中华古老文明将大放异彩。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再也没有比听到这话更振奋的了。然而,希望归

希望。只有正视东方文明的弱点,揭露其腐朽性、保守性,我们的民族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在这里还有必要领教一下顾准手术刀解剖的滋味。

中国的传统思想,没有产生出科学与民主。如果探索一下中国文化的渊源与根据,也可以断定,中国产生不出科学与民主来。不仅如此,直到现在, 中国人传统思想还是中国人身上的历史重担。现在人们提倡读点历史,似乎更着重读中国史。而且古代文物成为悠久文明的证据和夸耀,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这种“读史”,其意图在于仰仗我们祖先的光荣历史来窒息科学与民主。

⋯⋯

中国,除了伦常礼教,没有学问,专心知识、探究宇宙秘密不是出路, 要逃避王权,只好走老庄禅佛一路。所以,明末传教士带来《圣经》、《名理探》、《几何原本》和历法的时候,徐光启皈依了基督教。可惜传统的重压太深,徐光启不为人们理解,而顾炎武等人还逃不出宋明理学的案臼,悲夫!

中国只有道德训条。中国没有逻辑学,没有哲学。有《周髀算经》,然而登不上台盘。

⋯⋯

中国有原始的辩证法,然而中国人太聪明,懒得穷根究底,所以发展不出什么有系统的辩证法来。

顾准说得不对吗?

你没法反驳。中国的过去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孟的虚伪、庄掸的高傲是人们所渴望的吗?满口的仁义道德以及无奈的清高,如何也不是 21 世纪中国人所需要的。时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争论是多余的、误入歧途的。两者从来是结合的,而有人偏偏设下逻辑选择误区,让你选择其一,更甚者是诱导人们、让人们感觉一个高于另一个,而其中的一个是我们祖宗传下来的!

但是,中国文化是丰富的,对,丰富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国文化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正如浑沌。

我们可以曲解福特说过的一段话:“浑沌能为我们展示一种令人兴奋的艺术多样性,提供选择的丰富性,提供一种机遇的希腊羊角。我们可敢希望避免浑沌之破坏性而收获其丰富性?这里不存在选择。”

是的,不存在选择。国门一旦打开,中西文明注定要融合。主动与被动, 结果是一样的,只是时间问题。

与其如此,还不如更主动一些、积极一些。

如何积极主动?那就是充分利用连续、丰富的古代文明素材,“抽象继承”其合理内容。何为抽象继承?即抽掉原始素材赖以存在的当时的阶级基础和政治、伦理背景,保留其丰富性。在白的艾丽丝寻找一个合此基础上, 将之与世界先进的大 适的着法。选对了就一定能赢吗?不一定。但众文化融合起来,摒弃狭隘的民选错了,准输。族偏见,以宽广的胸怀,以全球的眼光吸收世界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化。

话可能说重了。

为转移视线,最后请读者做两件事。第一,思索爱因斯坦的信条:上帝并不与宇宙掷骰子。世界是决定论的还是概率论的?对中国人来说,这也许太无聊了。不过,请试试。

第二,请看艾丽丝与魔鬼的一盘对局①。艾丽丝执白,现在轮到她走棋了。替她想想,她该走哪只“车”?注意,这里有“蝴蝶效应”!

① 其实,这是比尔耐与费希尔 1963 年的一次真实对局,比尔耐执白,轮到他着,他走错了,因而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