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双向系列问题教案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所学知识缺乏深化加工,能力难以进一步提高。现代,我们的教学着眼点应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奴隶为主人,教师变灌输为引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的思维是加工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维,人的积极思维总是发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恩格斯曾说过科学研究必然会进入假说之林。假说就是提出课题。双向系列问题教学法就是基于上述观点提出来的。

研究发现,人的知识增长、能力的提高或科研过程均遵循下述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问题→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学习⋯⋯成果

(Ⅰ) (Ⅱ) (Ⅲ)

(能力)在有限的学习单元(过程)是这样,在广泛的学习或科研过程也是这样。有限的学习单元构成了大的学习系统(过程),一个大的学习(科研)过程又包含着数个有限的学习(科研)单元。上述过程延伸往复,使我们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科研取得成果。

上述过程中的问题有别人根据既定目标提出的,也有学习者在学习或科研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对于一个有限的学习单元来说,问题(Ⅰ)是教师根据系统性、有序原则在课前提出的问题,而问题(Ⅱ)(Ⅲ)则是学习者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教师根据学习者在思考问题(Ⅰ)中反映情况(反馈信息)提出的问题,目的是随机控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新的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纠正偏差,正确理解定理,形成概念。学习不单指看书学习,而包含着实验、听课、复习、议论、分析,判断推理等学习和思维过程。

人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多维的空间网状结构。人的能力往往形成在一种知识与它种知识,一个知识点与别的知识点的交汇之处。所以说没有积极的自学、没有大脑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就没有能力的提高。知识的简单堆砌决不是能力。双向系列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指导学生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程序控制和随机调控目的。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在自学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后提出新的问题,进行复习,复习中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在积极的思维中推理纠正偏差,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使所学知识延伸化为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用于指导新的实践,解决新的问题。双向系列问题教学法更能贴近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控制论原理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控制和随机调控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的调控对象不是仅能按预置程序来处理信息的计算机,而是活跃的人,是能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对输入信息进行不同加工处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人。我们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各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不同所作出的反应也就各有所异了。教师只有根据反馈信息,提出新的问题因势利导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行积极思考,巩固概念,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纠正理解中的偏差,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的过程就是随机控制过程。双向系列问题教学法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自学,引导提问,启发思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调控的。

在一个有限的学习范围内,问题(Ⅰ)是教师进行程序控制信息的载体。

是教师在备课时将有关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课前自学,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的问题是以促使学生较好地形成概念,掌握定理为目的。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概念,把握定理的内涵和外延。

在讲授初中化学第一章中质量守恒定律前给学生提出的问题(Ⅰ)是:

  1. 在反应S+O 2 点燃SO2

NH4 HCO3 ∆NH2 ↑ + H2 O + CO2 ↑

中反应前后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

  1. 什么叫质量守恒定律?如何理解?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6 克碳与 6 克氧气反应能生成 12 克的 CO2 吗? 4.在反应

    2CB3+3AB=2C+3X 中,X 的分子式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在自学听课或小组议论中很自然就形成了概念,掌握了这个定律。问题(Ⅰ)一般不宜太深,使绝大多数同学能在预习、听课后解决这些问题,为思考更新层次的问题打下基础。问题(Ⅱ)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而提出的,也有学生是在学习中提出的,可以是精选的练习题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改错题。有的问题可以留到今后学习有关章节时提出,有利于各种知识交汇并网。在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后,我们提出了:在反应:A+B=C+D 中,已知 4 克 A 与 10 克 B 刚好完全反应生成 8 克 C。

  1. 求欲制 12 克 C,需 A 多少克?

(2)8 克 A 与 8 克 B 反应制得 D 多少克?反应物中什么物质剩余,余下多少?

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复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扩大了该定律的外延。起到了反复推进的作用。

问题(Ⅰ)(Ⅱ)中包含有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在学习或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问题(Ⅲ)的提出就没有进步。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学生交叉评阅作业发现问题、学生出题交叉测试均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每单元学习结束之前动脑筋出几道题目,就会动脑子先吃透题,搞清命题的意图。这样就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积极的状态,例如有学生在学习完溶解度之后出了一道题:30℃时恒温从某浓度 200 克的

KNO3 溶液中蒸发掉 8 克水析出晶体 3 克;又恒温蒸发掉 15 克水又析出晶体 7

克;求 30℃的溶解度。一些同学按第一次蒸发 8 克水折出晶体 3 克进行计算, 引发了争论。最后老师提示开始时溶液是否饱和,命题没有交待,第一次应按第二次操作的数据进行计算。使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和有关计算均向前迈进了一步。

为了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在试验系列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议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组内成员共同提高。另外我们还组织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征答,组与组之间交叉出题进行小测验,组与组之间开展学习竞赛。围绕提问和解答,开展一系列的集体活动,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解答系列问题(Ⅰ)(Ⅱ)(Ⅲ),即可基本上完成一个有限的学习阶段。数个这样的学习阶段有机地构成了中学化学教学的完整系统。

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双向系列问题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利用两个普通班作试验,在全区初中毕业统考中化学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指标均高于本校同年级(十一个班)的平均水平和全市平均水平。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实验班平均 74.4 分 76.1% 53% 市平均 69.07 分 70.63% 40.2%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Ⅰ)(Ⅱ)之后提出有水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促进组之间的竞争以便取得更好的整体效应,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