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时——导读课(《谁》)
目的:
①研读描述三个事例部分,理解作者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和词语的匠心;
②理解在记叙的基础上插入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内容和步骤提要:
(一)研读“松骨峰战斗”部分。思考讨论:
-
第五段开头部分中的“恰恰”、“眼看”、“匆匆”、“汽车路边”、“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词句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交代这些细节,说明这场战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的?(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准确反映了当时战斗发生的情势:时间紧迫,地形不利,形势严峻,从而突出了战士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坚决“阻止敌人”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精神。)
-
在描写这场战斗场面时,哪些地方是直接描写?哪些地方是间接描写?具体描写战士们各种姿势时运用的一系列动词有何作用?(这些动词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反映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诗篇。)
(二)研读“烈火中救朝鲜小孩”部分。
-
第十段内容对表现马玉祥有何作用?其中肖像描写有何作用?(写出了马玉祥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表现了他淳朴可爱的风貌。)
-
在描述救小孩场面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为什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主要采用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有利于表现人物当时
的内心活动,从而把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感情表现得具体实在,把烈火中救孩子的经过描述得生动形象。)
(三)研读“防空洞里一席谈”部分。思考讨论:
-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
“言为心声”,战士的一番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心灵?
-
写这番谈话与上文有何联系?(揭示了上文表现战士们英勇杀敌,救朝鲜小孩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原因。)
(四)结合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理解开头和结尾抒情、议论的作用。(文章如此穿插议论和抒情,引发读者共鸣,增强了感染力。开头三段的议论、抒情起到了明确文章中心的作用,使读者对志愿军战士的思想境界和品质有一个概括性了解。结尾的抒情和议论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使读者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