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具体操作
- 教师导入,激发兴趣
在地球最南端极点周围南纬 66°3′纬线圈内,有块没有居民定居的大陆——南极大陆。它连同附近的岛屿,合称南极洲。南极大陆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死亡危险的地方。南极大陆被发现以后,也曾引起了世界各国征服南极大陆科学探险工作的展开,她也曾经吞噬过许多探险家的生命。但是,困难和危险吓不倒热爱科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家。1989 年,我国有一位极地冰川学家参加了国际横穿南极的考察活动,历经了 7 个
多月,徒步行进了近 6000 公里,完成了首次不用机械手段横穿南极大陆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
听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南极大陆究竟神秘在什么地方?既然充满了死亡威胁,为什么各国科学家都要去南极进行探险?我国第一位横穿南极大陆的科学家是谁?让我们来阅读一下《壮举》,寻找答案吧!
- 层层发问,引导发现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读书过程中并不全是被动地接受的,往往总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
(布鲁纳语)不过,对学生来说,这种动脑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因此, 在学习《壮举》一课时,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各种问题,使学生的脑神经细胞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使学生一直带着问题去探讨而获取新知。阅读《壮举》一课,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
为什么说“徒步横穿南极”是一次科学探险的壮举?各国科学家为什么要徒步横穿南极?
-
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由哪几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它是从什么地方出发,到什么地方结束的?
-
探险队出发时就遇到了险情,真是出师不利,你能叙述一下这次遇险的情况吗?
-
第三大段里,作者面对“冰雪巨人”写道:“我们并没有完全征服它的把握。”这是作者决心不大,还是有什么事实使他作出如此结论呢?
-
本文副标题上说“徒步”,可是文中为什么要写“苦练滑雪”呢? 既是“滑雪”,为什么作者又说“我们的行进非常困难”呢?
-
“不可接近地区”指的是哪一地段?“不可接近”,意味着什么?对此,探险队作了哪些充分准备?
-
离开东方站以后,气温更低了。你能描述一下气温越来越低的情景吗?
-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考察队的科学家们终于到达了终点站——苏联和平站。至此,徒步横穿南极的壮举可算结束。读了秦大河同志的这一报告, 你能简单概括一下他们成功的原因吗?
- 展开想象,加深理解
-
想象画面。一般地说,人们对南极以及南极探险还比较陌生。因此,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并借助文字、借助影视节目、画册图片等让学生进行想象, 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读到《凶险的冰雪巨人》一节,不妨让学生想象一下这 2000 米厚的大陆“冰雪覆盖”的情景,加深对探险之难的理解。又如,文章的首尾都写到了横穿成功以后受到许多国家的党政和人民的欢迎。这既是对成功的祝贺,也是对成功后的喜悦的分享。我们可以就此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描述一下热烈祝贺、欢迎的场面,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
想象心理。《壮举》一文虽然没有过多地描写科学家的心灵世界, 但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应该想到探险队员的心里并不是十分平静的。例如,文章第三大段里说到“在这肆虐无常的南极巨人的面前,谁能保证我们不重演斯科特全军覆灭的悲剧呢!”这句话里,我们仔细想想,它包含了作者心中多么复杂的感情啊!又如,《迎战暴风雪》一段中,作者说自己的右眼皮冻伤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到达南极点照像时特地戴了一副墨镜。作者为什么“不让家人担心”?他心中有些什么想法呢?尽在不言中。但是, 我们读者读到这里不能不设身处地去想象秦大河同志的心理活动。这对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是极有好处的。
-
将抒情或议论具体化。阅读时不仅对具体的描绘部分可以展开想象,加深学生的感受,而且还可以对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地方也进行想象, 使之具体化。例如,秦大河在报告的结尾说:“现在我们成功了,我感到能
完成人民的重托,是凭自己的坚强毅力,而这毅力是来自我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因此,荣誉属于人民。”如何来指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这段抒情性议论呢?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从文章开头第一段中找出与上述抒情、议论相照应的句子,一方面启发学生想象“我”当时说这番话的心情。这样做,就会使抒情、议论有了具体形象的依附,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受到一次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