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巴金倾心你的“忏悔意识”

巴金经常深情地谈到《复活》,而很少谈到《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是因为,巴金颇为欣赏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而这在《复活》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下面我们通过巴金的《家》和《新生》,来看看巴金小说中的《复活》的痕迹。

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深受《复活》的启示。在《激流》总序中巴金一开始就讲到最初他读《复活》,悟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道理。《复活》男主人公对垂死旧制度的彻底批判态度,为本阶级赎罪的精神打动了巴金的心。《家》中的觉慧是个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他象聂氏一样经历了灵肉冲突,萌生出悔罪和赎罪意识,但他是“为上辈人赎罪”,这点不同于《复活》的男主人公。象聂赫留道夫远走西伯利亚一样,最终觉慧战胜了丑恶的“肉”——罪恶社会的缩影,即自己的家庭,离家出走,在崇高的“灵”—

—革命的感召下,放弃一切,汇入时代的激流。

这种灵肉冲撞导致的赎罪意识,在巴金的其他作品中也占据着主导地位。

《新生》(1932)的主人公李冷有着和当时知识青年一样的内心矛盾与苦闷,爱与恨、生与死的心灵探讨时时困扰着他。最终是爱使李冷抛开个人主义,毅然献身革命,甚至临牺牲前,虽想到自己的躯体将要消灭,但坚信自己不会灭亡,坚信死会给自己带来新生。仅就《复活》十分相像的书名《新生》,就不难看出巴金对托尔斯泰的倾心。巴金甚至在小说结尾处,也象《复活》一样,直接引用《约翰福音书》里的话:“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 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这也正是托尔斯泰最爱引用的话。

上述这些地方都显示出《复活》的深刻影响。

以往的一般读者都认为,巴金与俄国作家中的屠格涅夫和赫尔岑最为亲近,而与托尔斯泰没什么关联。但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巴金受过托尔斯泰的不少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是更为内在、深刻的联系。巴金晚年越来越接近托尔斯泰。他一谈到外国作家的影响,总要提到托尔斯泰给罗曼·罗兰的信,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要对人类进步有所帮助——托尔斯泰这一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对待艺术的本质、艺术家的使命等态度上,巴金确实与托尔斯泰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