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茅盾对你的评论最多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茅盾是撰写陀氏评论最多的一位,也是对陀氏介绍最详尽的一位,但有意思的是,他最倾心的却是托尔斯泰和契诃夫。

1922 年,茅盾的《陀斯妥以夫斯基的思想》一文发表,这是解放前陀氏评论中篇幅最长,份量最重的文章。因为中国最初对陀氏评论的了解主要来自西方,所以该文引用、介绍了西方评论者和俄国评论界的观点,结合作品论述陀氏思想的几个方面:政治思想、性善论、宗教信仰等。茅盾基于自己的理解,紧紧抓住人道主义来全面评价陀氏,这在当时很有代表性。该文不仅介绍了国外广泛流行的观点,即流放西伯利亚前后的两个陀氏,而且还介绍了极少数评论家在当时的新观点,即只有一个陀氏。后一观点在今天都鲜为人知。这篇从宏观上介绍陀氏的文章代表着当时国内的较高水平,至今也没有失去它的参考价值。

茅盾的一些陀氏研究文章涉及面较广,共同特点是最终都归到陀氏的人道主义思想上。这与俄国文学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对中国新文学“为人生” 的影响密切相关。作为文学研究会一员,茅盾的文学观表明,中国新文学主流的文学观是评价陀氏创作的尺度。

1935 年,茅盾又撰写了评论陀氏《罪与罚》的文章。论文既肯定陀氏是爱“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又指出《罪与罚》中陀氏对现实抱的二重性态度,带有批判的意味。与茅盾以前的评论相比,这篇文章失去了广阔自如的视野和灵气四溢的思想。三十年代,茅盾提醒中国的文学创作者,要注意社会问题,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小说创作界的不足之处:我们国内创作小说的人大都是做学问的,缺少类似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来自社会底层的创作者,所以反映痛苦、真实的社会背景的小说出不来。这也可以看作是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要求。

从茅盾所有的陀氏评论可以看出,引起茅盾关注的是陀氏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反映社会的真切,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同情,还有出身平民的陀氏对社会底层生活的切身体验。

从创作上看,茅盾前期作品《蚀》、《虹》中有借鉴陀氏的痕迹,即人物幻象、直接心理剖析、两种自我意识的搏斗及其一些心理变态的表现。茅盾创作这些作品时正值二十年代后期。大革命失败,社会笼罩在黑暗的阴影中,知识分子中间普遍存在着怀疑感、颓唐感和幻灭感。对茅盾创作产生影响较大的是托尔斯泰,其三十年代创作的作品有所明显反映。关于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我们将在后面的专章中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