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的生命纪程和屠格涅夫笔下人物的命运轨迹

早在俄文专修馆当学生时,瞿秋白就曾阅读屠格涅夫的作品。他对屠格涅夫的创作思想作过深入的研究。瞿秋白在他写的俄国文学史著作《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中,精辟地将屠格涅夫小说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单纯的结构和客观反映现实的态度。并从社会意识的发展过程入手,独到地论述了屠格涅夫笔下“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和被屠格涅夫称为虚无主义者的巴扎罗夫(《父与子》)在历史上是一脉相承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是对社会无益的人。这些新颖精辟的见解,在屠格涅夫的研究中,至今仍很有份量。

瞿秋白不仅对屠格涅夫深有研究,而且公开承认他本人的思想与屠格涅夫创作的关系。他的《俄乡纪程》、《赤都心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两部散文佳作。它们不仅以对苏联——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报告文学,而且坦率地叙述了作为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轨迹,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以坦荡的胸怀作了严格的自我剖析,该书第三十二节“中国之‘多余人’”,首先引用了《罗亭》中的话。瞿秋白的自我剖析精神,将自己与屠格涅夫的“多余人”相提并论的勇气,使他成为兼作家、翻译家、党的杰出活动家、宣传家于一身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瞿秋白的一生恰似屠格涅夫笔下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命运:追随俄国“到民间去”的“忏悔贵族”的步履,抛弃安闲优裕的生活,投身于革命激流, 逐渐成长为革命领导人,但在复杂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身心疲惫,困惑不适, 最终成为“脆弱的二元人物”(瞿秋白自语)。屠格涅夫等俄国作家笔下的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在瞿秋白身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