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屠格涅夫情结”

提起屠格涅夫与中国作家相互间的精神联系,笔者首先想到了“忧郁王子”郁达夫。郁达夫对屠格涅夫的钟爱流于言表:“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令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因为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绕腮胡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为什么屠格涅夫对郁达夫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造就的作家,在身世命运、内在气质上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郁达夫和屠格涅夫一样,童年生活充满了郁郁寡欢的孤寂,缺少母爱和温情;郁达夫和屠格涅夫一样,天性中都富有“自然之子”那田园牧歌般的诗韵;郁达夫和屠格涅夫一样,在近代文明生活中每每生出居无定所,活无位置的孤叶飘零之感;郁达夫和屠格涅夫一样,爱情无着、婚姻不幸的满怀愁绪一生无法释然;郁达夫和屠格涅夫一样,对故国孱弱,社会黑暗的忧思久难排遣⋯⋯所有这一切,使我们看到两位各自文坛上的“忧郁王子”。他们身上弥漫山的浪漫主义敏感性成为识别他们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的鲜明标志。

带着这种时时感到个性被压抑,个人被社会排斥的感伤心态,郁达夫对这位异国知音的理解极为独特。他将屠格涅夫的作品一概看作“自叙传”。而郁达夫本人的创作也可看作是他自传性心路历程的写照。郁达夫的作品会使读者不知不觉地溶入一种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淡忘了情节内容。屠格涅夫通过描写与人物心境相对应的景物来渲染情绪氛围,进而达到诗意境界的笔法,这在郁达夫的不少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怀乡病者》、《蜃楼》、《十一月初三》、《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郁达夫的作品,其主人公几乎都是潦倒失意、感到被社会排斥、遗弃的殉情青年——“零余者”,这与他对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的偏爱不无关系。这些时代桎梏下的青年与“多余人”罗亭(《罗亭》)拉夫列茨基(《贵族之家》)在精神气质上息息相通。

郁达夫与屠格涅夫气质上的这种接近和相似,为屠格涅夫进入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一条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