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同一“屋檐”下——夏衍与契诃夫

我国另一位著名戏剧家夏衍从个性气质上看,与契诃夫较为接近。生于浙江水乡的夏衍,天性中具有南国细婉、灵慧的特点;来自亚速海滨的契诃夫,有着南俄细腻、敏感的性格气质。他们对美都有一种深刻入微的感悟力。

与曹禺不同的是,夏衍的个人生活一直与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其艺术观也就比较偏激。因此夏衍对契诃夫的选择更多是从社会活动家的角度。他注重的是戏剧的社会性。

契诃夫是个地地道的艺术家,他着重从审美层次上叙说人生、思索生命。夏衍本人也曾指出他与契诃夫的距离:契诃夫看人看事很冷静,而他却很主观,很不平静。所以夏衍认为,热爱契诃夫的作品与受到影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他更多地是从狄更斯和高尔基那里受到启迪。尽管夏衍本人这么说, 有意思的是,仍有不止一位评论家提到《上海屋檐下》中的契诃夫痕迹。评论者们看到的多是该剧外部结构上与契诃夫戏剧的相似之处:朴素自然,注重现实的真实性,情节淡化,外部冲突弱化。在情感让位于理智的夏衍剧作中,体会不出契诃夫那种对人的命运的悠长思虑。政治家的使命与艺术家的意识间的矛盾一直制约着夏衍的戏剧创作。

在中国,五、六十年代,契诃夫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逐渐弱化,因为它不符合当时强调主题、强调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文艺方针。但它的影响并未消失,而是成为八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话剧一度兴起的必要储蓄。尽管当今中国现代派话剧更多地是借鉴西方,但西方现代派戏剧也在契诃夫那里汲取过不少养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