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的高尔基”

长期以来,在中国和苏联文学界鲁迅都享有“中国的高尔基”的盛誉。苏联人彼得罗夫认为,把鲁迅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立者高尔基相提并论是完全应当的。

鲁迅十分推崇高尔基,但反对别人把他比作中国的高尔基,认为伟大的高尔基,无人可比。

鲁迅翻译过高尔基的《俄罗斯童话》、短篇小说《恶魔》和文章《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还有一些苏联、日本等国研究者的高尔基研究论文,并为不少高尔基作品的中译本写序言和介绍,同时又在许多文章、书信中论及高尔基。

鲁迅十分反感有知识的人摆出上等的姿态,极其赞赏高尔基始终如一的平民意识,以此谆谆告诫文学青年。另外,当大多数评论者死死抓住几部作品不放,纷纷热衷于高尔基某些作品对俄国革命的意义、积极高扬高尔基的革命意识时,鲁迅发现了高尔基在剖析俄罗斯国民性方面的功力和成绩。仅从《俄罗斯童话》中的十六个篇幅短小的故事中,鲁迅就洞察到,高尔基“写出了老俄国人的生态与病情。”这种敏锐与深刻,首先来自鲁迅本人的思想艺术追求。这种追求恰好与高尔基的艺术追求发生了精神上的契合。

高尔基在第一次俄国革命失败后,将关注的焦点从改造社会环境,转向重铸俄罗斯人的民族灵魂。高尔基创作生涯上的这一重大转折,不为一般读者察觉,也少有研究者探讨。只有鲁迅从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的多种角度, 准确地把握了高尔基创作道路中期的这个转变,从而找到了一位异国知音。

鲁迅对高尔基的平民意识以及他的深刻的人民性有着透彻的理解,并积极宏扬倡导,其用意在于增强中国现代作家们的平民意识和人民性。这一努力使得人道主义、人民性在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中得以承续、强化。鲁迅、茅盾、瞿秋白、邹韬奋、巴金、路翎、艾芜、蒋光慈、胡风、张天翼、夏衍、王西彦⋯⋯众多的中国现代作家和知识分子都注意到,平民意识是高尔基精神的核心,人民性是高尔基创作的力量源泉。两者贯穿于作家的全部作品中。不少作家将高尔基作为具体的学习与借鉴的范例,在高尔基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平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出人民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