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还年轻,我一定到中国去一趟”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托尔斯泰开始与中国结缘。

1856 年,有朋友建议二十八岁的炮兵军官托尔斯泰去中国担任教官。由于正在参加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战,更由于打算结束军旅生活、重回梦寐以求的文学世界,托尔斯泰谢绝了朋友的好意。托尔斯泰与中国失之交臂,但俄国文坛多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天王巨星。

1857 年,得知英国舰队于 1856 年无理扫射广州居民的消息,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我读到英国人对中国的丑行。”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以文字形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国人民的同情。

还是 1857 年,在第一次旅欧时写的短篇佳作《卢塞恩》(旧译《琉森》) 中,托尔斯泰愤怒地声讨英、法侵略者,谴责英国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屠杀上千个中国人的罪行。

1881 年,托尔斯泰告诉彼得堡的一位出版家,在他成年之后,所有东西方哲学家中间,孔子和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老子对他影响“巨大”。

1884 年,迷上中国文化的托尔斯泰写下《孔子的著作》和《关于〈大学〉》

(未完成)两篇文章,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

1886 年,在著名的政论文《那么我们怎么办?》中,托尔斯泰再次谴责欧洲列强掠夺屠杀中国人的强盗行径。

1893 年,痛感俄国读者对中国思想宝库一无所知的托尔斯泰,亲自上阵,同他的助手着手从法文和德文转译《道德经》,但因故未能发表,十分可惜。

1898 年,托尔斯泰在日记中严厉指责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都想霸占中国的野心。

1900 年,获悉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残酷镇压义和团的反帝斗争, 托尔斯泰奋笔疾书,以一篇《不可杀人!》,对八国联军的野蛮行为提出严正抗议。

1905 年,不懂中文,一直无缘和中国人接触的托尔斯泰,终于获得一个直接与中国对话的机会。曾经留学俄国的张庆桐投一长信致这位俄国文坛泰斗。托尔斯泰欣然回以长信,信中谈及他对中国当时社会的思考,劝告中国不要效仿欧美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也不要走日本的道路。他还指出,改进自己的技术力量不是中国人民的当务之急,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才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1906 年,在收到上海俄国总领事馆转交的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两本著作后,托尔斯泰仔细阅读,写了回信——《给一个中国人的信》。信中流露出大作家对勤劳、智慧、善良、温和、忍耐的中国人民的极大兴趣和赞赏,反映了他对帝国主义暴行的痛恨,表达出希望中国人民不要重蹈欧洲人的覆辙的真诚心意,同时也提醒中国人民不要寄希望于军队、暴力,要保持宽容、明智。

1910 年,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接到上海环球中国学生会出版的一份英文刊物,读后很喜欢,对秘书说:“如果我还年轻,我一定到中国去一趟。”只是托尔斯泰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无法进行长途旅行。中国之行化作了永久的梦境。

托尔斯泰年轻时,有机会来中国,可他兴趣未至;托尔斯泰垂暮之年,

又有可能前来老子的故乡,可他却已力不从心。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在一系列的政论文章,甚至艺术作品中,均拿欧洲人在中国的强盗行为作靶子,以此证明所谓“欧洲文明” 的罪行。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在世界观的转型期,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尤其迷恋起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