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依然美好——契诃夫的世界

门户开放,西方的意识形态带着腥味飘洋过海闯入闭锁过久的中国。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即将到来,世界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横向开拓, 文化外求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东西方的种种文化形态重新组合着当代中国读者的精神结构。众多的文学青年崇尚的是西方现代派文学,而我们对契诃夫一脉相承的传统定论误导着年轻的读者疏远他、冷淡他,把他简单归入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哪里知道,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美学包涵着大量的现代派美学观点和内容,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质素在他作品中兼而有之。

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频率日益加快,生活内容常自更新。伴随着这一切变化,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当代读者不再需要一页页地读,从而获得时间上递进分明的完整印象。现代人可以把撒落在空间各处的散点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景。没有情节的曲折、结构的完整并不妨碍读者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聚合的印象或概念。契诃夫小说的美学特征正与现代人对美的感觉方式的变化相吻合,这一点也正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奉行的美学观。

现代人是聪明的。作家们不必总怕交待不清,唯恐读者悟不出自己苦心营造的本意。当代读者更喜欢留有空间、耐人寻味的作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文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自己去想象,文学价值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未写在纸上但却能提供读者再创造的潜在可能性。在这一点上,契诃夫尤其懂得读者的心理。他信任读者的思想和理解力,他一直遵循的艺术准则就是,用最短的时间给读者以最鲜明强烈的印象。他深信,描绘不宜详尽,否则即便“很有趣味的细节也会使人注意力疲倦”。

中国当代文学实在需要调整我们视野中的契诃夫,让这位层次丰富的艺术家在更深的层次上给予中国读者以更新更深的启发。

现在又到了一个世纪末。对于时间推移一向敏感的现代人,已经开始立足现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文学往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最好记录。翻开上个世纪——十九世纪的世界文学史,整整一个世纪,俄国文坛群英辈出,令举世惊叹:风景这边独好! 人们对普希金的良好开端欣喜不已,对托尔斯泰的极顶辉煌赞美不绝,但不知能有多少人会对契诃夫那别具一格的收尾倍加欣赏。

俄国文坛最后一位巨匠——契诃夫,以他四十四年的短暂人生,为这一世界瞩目的灿烂文学划上了句号。这个句号如同他的作品一样,隽永深远、意犹未尽。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永久魅力正是蕴含在这余音袅袅的回旋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