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半知菌或称不完全菌(Fungi imperfecti),世界上已知有 1800 余属, 26000 余种,其中约有 300 属是农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还有些属是能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皮肤病的病原菌。
-
半知菌亚门的特征 本亚门的菌类中绝大部分是有隔菌丝,只以分生孢子(Conidios-pore)进行无性繁殖;很少见有性生殖;甚至某些种连分生孢子也未发现。为了分类上的需要,人们把这一类型的真菌归纳为半知菌亚门,实际上这些菌类可以看作是子囊菌或担子菌的无性发育阶段,只是其有性阶段尚未发现,或很少进行有性生殖,或有性阶段退化所致。
-
半知菌亚门的分类 分类系统很繁杂,意见纷坛。一般是按真菌学家萨卡多(Saccar-do)1899 年提出的分类系统。其分类的依据是分生孢子在自然情况下的特点,共分为 4 目。
-
丛梗孢目(Moniliales) 分生孢子产于分生孢子梗(condiophore) 上,丛生于基物的表面。
-
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 分生孢子产于分生孢子盘(acervulus) 中。
-
球壳孢目 ( Sphaeropsidales ) 分生孢子产于分生孢子器
(Pycnidium)中。
- 无孢菌目(Agonomycetales) 又名无孢菌类(Myceliasterllia)。不产生分生孢子,只有菌丝,及其形成的菌核和菌索。
本亚门中常见种类有以下几种:
①丛梗孢目的稻梨孢(稻瘟病菌)(Piriculaxia oryzae Cav. )是水稻中最严重的病害,各水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害严重的稻田,可能全部被毁灭,颗粒不收。
本病菌侵害水稻各部分,可引起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癌和谷粒瘟。南方稻区以苗瘟、叶瘟较多,北方稻区以谷粒瘟和穗颈瘟多。
苗瘟 初期在幼苗上出现灰绿色斑点,以后全苗变为黄褐色而枯死。
叶瘟 叶上病斑呈梭形,边缘黄褐色,中央灰色,渐汇合成不规则形状, 在叶背面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节瘟 初期为黑色小斑点,渐扩大,稍凹陷,最后病节变黑,干枯,植株从病节处折断,倒伏。
穗颈瘟 抽穗后,在穗颈和小枝梗上发生黑色病斑,后来自病斑处折断, 致使全穗或小穗枯死。
谷粒瘟 病斑发生在外颖表面,呈暗褐色纺锤形至不规则形,严重时, 全粒变为黑褐色,谷粒不饱满或空粒(图 2-31,C)。
分生孢子梗 2—5 根,簇生,自寄主气孔伸出,其顶端生分生孢子。分生
孢子长卵形或倒棒形,近无色,有 2 隔膜,将孢子分为 3 个细胞,因而每一
分生孢子实为 3 个细胞组成。
分生孢子落于水中,发芽后再侵入新寄主,3 日内即可发病,再经 6—8 小时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因此,部分稻田发病,不久即可蔓延全田。稻谷成熟时,分生孢子附于稻秆、稻谷或在稻田中越冬,菌丝体也可以越冬,翌年春萌发,再侵入新寄主。
防治方法 决定稻瘟发生、流行的因素很多,目前采用以预防为主的综
合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健全留种制度及育种制度,防止良种退化;(2) 改进栽培技术,管好肥水,清除田边杂草,改良土壤等;(3)药剂防治是一种应急的措施,正确诊断病情,及时施用农药。如使用春雷霉素、克瘟散混合剂(春雷霉素 40 单位、40%克瘟散乳油 1000 倍稀释液,按 1∶1 配制),每亩喷施 75—100 千克;还可以用庆丰霉素 40 单位水溶液;每亩 75—100 千克,
病势较重时,可用 60—80 单位。如果使用 0.4%春雷霉素粉剂,每亩施用 2.5 千克,其效果也很好,并且施用方便,易于推广(唯不宜在雨露较多的天气条件下施用)。此外灭瘟素、克瘟散、异稻瘟净、稻瘟酞、多菌灵等,亦皆可收效;(4)应及时处理发病地区的稻草及田间、田边杂草,稻壳等,并应及时烧掉。
②黑盘孢目的刺盘孢属(毛盘孢属)(colletotrichum)是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葫芦科刺盘孢[C.Lagenarium(Pass.)Ell.et Halst.]是最普遍种。它寄生于冬瓜、西瓜、甜瓜及其他葫芦科植物上,侵染叶、蔓和果实。叶上病斑呈圆形,黄白色,后变褐色,有同心环纹,干时开裂。果实上病斑呈黄白色、圆形凹斑,后变为黑褐色,中央开裂。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粘稠物质,即病菌的孢子盘(图 2-31,A)。
孢子盘聚生,后期呈黑色。分生孢子梗圆筒形,单胞。分生孢子卵形至圆柱形,无色,单胞;在分生孢子梗间,散生有刚毛。
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播种前用四氯苯醌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0.4%;(2)改进栽培技术,实行 3—4 年轮作制;选择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种植瓜类;增施磷肥,钾肥,避免施用过多的氮肥;培育健壮植株,以提高其抗病能力;(3)药剂防治。50%代森环 500 倍稀释液;65%代森锌 500 倍稀释液(添加 0.05%的水胶,作粘着剂)等农药,每亩喷施 85—90 千克。施用农药时要注意作到及时、均匀和连续喷施 5—7 次,每次间隔 3—12 天(视病情发展情况而定)。
③球壳孢目中的拟茎点霉属(Phomopsis)是本目中最习见的 1 属,茄褐纹拟茎点霉(茄褐纹病菌)[P. vexans)(Sacc. et Syd.)Harter]是普遍发生的 1 种病菌;侵害茄子幼苗,叶片及果实。幼苗发病时,在茎基部生褐色凹斑,不久幼苗折倒;茎上病斑灰色,凹陷,干腐状,使茎易从病斑处折断;叶上病斑近圆形,有同心环纹,中央呈灰色,后期穿孔;果实上最易发病,病斑在生长期或后期发生,病斑梭形或圆形、凹陷、有轮纹,发病后期,病斑扩大,生出黑色孢壳,并导致病果腐烂。叶和茎上病斑,也能产生孢壳(图 2-31,B)。
孢壳黑色,扁球形,埋伏,径 160—250×140—170 微米,有孔口。分生孢子有 2 种:1 为长方形,两端尖;1 为线形、稍弯曲。
防治方法(1) 选用无病种子。在播种前用 55℃恒温水浸种 15 分钟,捞出后用冷水降温 15 分钟,再行催芽播种;(2) 选用抗病品种;(3) 改进栽培技术,选择排涝或通风良好的高地栽培,适当稀植;增施磷钾肥;深翻地; 实行三年轮作;及时拔除病株,摘掉病果,将其烧掉或深埋;秋后收集病株, 烂果烧掉;(4) 在定植、缓苗或病期,可喷施 1∶1∶200 的波尔多液数次。果期可用 50%代森环 600 倍稀释液,或 65%代森锌 800 倍稀释液,每间隔 7
天喷药 1 次,每亩施用 75 千克。
④无孢菌目的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某些种类,是严重危害树木幼
苗,农作物幼苗的立枯病菌。其菌核形状多样,因种而异,菌核外表往往有绒毛状菌丝。立枯丝核菌(R.solaniKühn)就是其中最常见的 1 种,它生于茄子、甜菜、棉花、洋麻、水稻及大豆的幼苗根部,导致幼根腐烂,幼苗枯死;也生于幼苗的茎基部,病斑缢缩,折断,通常称为猝倒性立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