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唯象理论

为了解释夸克的成功而实验又没有发现它,人们提出了多种夸克禁闭理论。著名的半唯象模型之中就有弦和袋。1969 年,Nambu 及 Nielson 等基于强子的双关共振模型的受激谱数学上表现得像弦,并且强子的谐振子模型及局域场论也给出双关弦,因此提出所有强子是基本实体:弦激发态的弦(string)模型。如果假定弦端点是夸克,则没有自由夸克。然而为克服鬼态,时空必须是 10 维甚至 26 维的。1974 年,Chodos 和莫大峻等提出限制强子在一个有限空间区域的 MIT 袋模型。1975 年。Bardeen 等利用φ4 场的孤子解得出一种新的 SLAC 袋模型。1977 年,Friedberg 和李政道推广了孤子理论,得到两种袋模型是这一理论的两种极限情况。

同时,在高能产生等过程中结合实验现象,还存在很多半唯象的模型与理论。如,1950 年费米统计模型与 1953 年朗道流体力学模型,这二者都基于热力学平衡体系。1958 年,丹生以及 Cocconi 等结合热力学概念的火球(Fireball)模型,以后又发展出多火球模型。此外还有激发态模型等。1968 年,杨振宁等密切联系于较早(1949 年)的光学模型及 1959 年的 Glauber 模型,应用程函近似提出了碎裂模型,并发展为极限碎裂模型

(HLF),即相干液滴模型。1968 年,Chiu 和 Finrelstein 组合光学和 Regge模型为混杂(hybrid)模型,从而统一描述 Regge 理论和 MLF。其它还有边缘模型及多边缘(multiperipheral)模型,衍射模型,Nova 模型,势模型,吸收模型,削裂(strip)模型和各种窄共振模型等等。人们还研究了各种标度理论及其破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