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在虚无缥缈处

——黑洞之谜

按照近代物理学的观点,“黑洞”是由超中子星临界质量的重级恒星发生引力塌缩而形成。用时空语言讲,在渐近平坦的时空间中,其引力场强到能“吞食掉”任何物质(连光和电磁波也无法逃脱)的时空域称为“黑洞”。

这种奇异天体的存在,早已为牛顿力学所预言,后为广义相对论从理论上对其作出了进一步论证。从此,黑洞为全世界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所瞩目。特别是近十年来,黑洞物理学,作为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又作为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新分支活跃于科学舞台。然而,至今谁也没有确实观察到这种奇异的天体。物理学家把某些天体说成是黑洞,论据却还不足;而天文学家把当前物理学说明不了的天体又一概推向黑洞。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认为,“黑洞”尚未发现,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一、黑洞的回顾

1796 年,P.S.Laplace 根据牛顿力学,考虑在质量为 M,半径为 R 的星球上沿径向抛射出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脱离此星球的引力作用,则物体每单位质量的粒子应具有的动能有

  1. v 2 ≥ GM

或 R≥ 2GM ,

  1. R v2

式中 G 为牛顿引力常数,v 为物体的初速。若用光速 c 代替上式中的 v,则有

R≥ 2GM 。

c2

(1)

当R> 2GM 时,这表示假设光受到引力场的影响,要使光不被此星球的

c 2

引力拉回来,则此星球的半径应大于临界半径 2GM 。

c2

当R< 2GM 时,即星球半径小于临界半径,就是光也无法从此星球的引

c 2

力中逃逸出来。因此,这种星球不能像太阳那样向外部空间辐射出光及其它任何信号。光只能返回其表面被吸收,使我们看不到这种星球。于是P.S.Laplace 预言:“若一个发光的星体,它的密度与地球密度一样, 它的直径比太阳直径大 250 倍,但它由于吸引的缘故,不允许光线到达我们这里;因此,在宇宙中最大的发光星球可能由于这个原因而成为看不见的星体。”这就是牛顿理论中的黑洞。尔后一百多年的时间内,这一预言却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光受到强引力场的作用”,也只是一种假设而已。

直到 1915 年,“光受到强引力场的作用”,才直接成了 Ein-stein 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结论。理论推断:由太阳引起的光线引力偏转为

θ = 4GM 日

c2 r

= 1.75″

在 1919 年的日食时,这一结论已由英国观测队的观测所证实。即沿太阳表面切线方向放出的光,由于太阳引力场的作用,发生了微小的弯曲, 其观察结果为θ=(1.98±0.18)″。

1916 年 Einstein 为了扩展、完善他的广义相对论,终于使他想到必须引进黎曼几何学。他思索再三,导出了著名的引力场方程。这方程过于玄妙,当时谁也无法理解,连 Einstein 本人也感到迷惘。按照牛顿引力定律,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其引力场的引力大小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Einstein 引力场方程的解却不是这样,问题变得极为棘手。可在人世间毕竟不乏才智之士,居然就在同年,德国天文学家 Schwarzschild 解出了这个方程。是他首先解出了中心具有大质量星体的空间引力场:在与大质量星中心相距的一段半径处,如像太阳质量这样大小的星体在半径为 3.75 公里处,他能够导出一个具有两种“边界”的静态球对称引力场方程的解。但这个解是以假设质量集中在中心的条件下而得出的。然而,太阳在几万公里甚至几千万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始终有物质在扩散。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Schwarzschild 再一次推导出一个把物质分布考虑在内的完全解, 他的解的度规是

ds2 =(1- 2m )dt 2 -(1- 2m ) −1dr 2

r r

-r 2 (dθ 2 + sin2 θdφ 2 ).

式中 m 为球体质量,ds 为时空间距。

(2)

从这个完全解可看出,当 r=2m 时,度规变成奇异的,即有

g = (1 - 2m ) = 0, (3)

00

g = - 1

r

= -∞。

(4)

11 1- 2m

r

出现奇异性的这一半径称为 Schwarzschild 半径。r=2m 时,虽不具有局部的奇异性,但它具有一些整体的奇异性,通常称为视界。

而当 r<2m 时,球体不可避免地向其中心塌缩,出现区域的奇异性。因此,在 r>2m 的区域,不可能放出信号使之传递到 r>2m 的区域来;即使是光线,一旦落入这个 r<2m 的区

域,再也无法逃逸,唯有奔向中心。“视界”像是一个“单向膜”,信号可以传入,而不能传出。由“单向膜”所包围的时空域就称为“黑洞”。 “视界”是个魔幻般的球面,它将黑洞的内部与外部完全隔离开来。

在它的外部,时间迟滞,光波红化;而在它的内部,时空倒置,黑洞的所有物质都集中在中心一个体积为零、密度无限大的几何点——黑洞中心, 这就是所谓的“中心奇点”的状态。而在视界内的其他地方却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的真空,既无任何辐射,也无任何物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黑暗的空洞”,称为 Schwarzschild 黑洞。

1963 年,澳大利亚的 Kerr 求解 Einstein 的引力场方程时,得到了质量为 M,角动量为 J 的黑洞解;1965 年,Newman 得

到质量为 M,角动量为 J、电量为 Q 的黑洞解。采用 Boyer- Lindguist 坐标描述,稳定黑洞解的度视为

ds2 = Σ(Δ −1dr 2 + dθ 2

  • Σ−1sin 2 θ[(r 2 + a 2 )dφ - adt]2

-Σ −1Δ(dt-asin2 θdφ) 2 , (5)

式中Δ = r 2 - 2mr + a 2 + Q,Σ = r 2 + a2 cos2 θ。这就是Kerr所求

出的自转的黑洞之解。此解有三个参数:黑洞质量 M、黑洞角动量J=aM,黑洞荷电量 Q。这表明,在一个稳定的黑洞外面的引力场和电磁场, 唯一地由该黑洞的 M,J,Q 这三个参量确定,而不再有其它独立的特征量, 这就是黑洞的唯一性定理(即黑洞的无毛定理)。由于真空天体荷电量极微,故常用的是参量 Q=0 的 Kerr 黑洞的解。

Kerr 黑洞有着古怪的特性。首先主要表现在其外层,当 M<|a|时, Kerr 黑洞不存在视界面。此时,r=0 的奇异区域完全暴露于外,形成了“裸奇点”,光线不能逃逸红移为无穷大的界面,与物质不能溢出的黑洞视界并非一致,这将是理论的一大灾难。为此 Penrose 提出一个猜测:任何裸奇点在现实世界中都是被禁绝的,这就是著名的“宇宙监督原理”。证明这一猜测是当今广义相对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其次,Kerr 黑洞的古怪特性表现在黑洞外部的能层内,粒子可具有负能量。把一个能量为 E0 的粒子注入这个能层中,并将该粒子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带有负的能量(E1<0)进入黑洞;另一部分带有正的能量(E2>E0) 穿出能层向外飞去。由区域能量守恒知,负能进入黑洞将使黑洞的能量减少,而飞出能层外的那部分能量则大于粒子原来注入能层时的能量 E0,于是飞出能层外的部分相当于从黑洞中获取了能量。有如接近黑洞视界的火箭,若喷出与黑洞转向相反的气体,而落进黑洞的气体却又能减慢黑洞的转速,通过与黑洞进行角动量的转换,这种旋转能量转移给火箭,能使火箭以高速飞离黑洞。这就是著名的 Penrose 过程,是一个从转动黑洞中提取转动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