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观测宇宙中重子—反重子的不对称性

1933 年,狄拉克因他的正、负电子理论的成功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一直推崇狄拉克的杰出理论:“每个基本粒子都存在一个反粒子,它们具有相同的质量和自旋,而所有其他的量子数如电荷数、磁矩、重子数等等都有着相反的值。”狄拉克主张宇宙是对称的。从宇宙的尺度来看,应当有一半的物质,一半的反物质,二者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他在诺贝尔演讲中认为,地球或整个太阳系中,电子及正质子在

① 重子是包括质子在内的可以衰变为质子的粒子。

数量上占优势“实在是一种偶然”。他说:“十分可能,对某些星球来说, 情况并非如此。即这些星球主要是由正电子及负质子构成的。事实上,可能每种星体各占一半。这两类星体有完全相同的光谱。用现有的天文学方法,无法辨别这两类星体。”的确,对称的宇宙显得自然、和谐,较为符合美学判据。

然而,物理学和宇宙学都决不是纯理论的思辨性科学,它们必须首先尊重并立足于确切无疑的观测事实。愈来愈多的事实却表明,观测宇宙中的粒子含量远远大于反粒子含量,二者是不对称的。狄拉克的猜测违背了观测事实,因而是不正确的。

现在的观测表明,宇宙间的重子数平均密度 nB 为 10-6 个/厘米 3,即

每一立方米的体积中大约有一个重子,而反重子数nB 的平均密度为零。根据标准的大爆炸宇宙学计算,今天的观测宇宙线度为 1010 光年(1028 厘米), 因而宇宙中的重子与反重子的总数差为 1078 个。以此回推至大爆炸的极早期,当 t=10-35 秒时,按标准模型计算,当时宇宙线度约为 1 厘米,因此, 当时重子与反重子的数密度差为

nB = 10 个/厘米3 。 (1)

另一方面,在 t=10-35 秒时,温度 T=1028K,由标准模型可得总粒子数密度nB=1087 个/厘米 3。 (2)

这样,由(1)、(2)可得,在早期宇宙中重子的不对称程度为

n B − n B

= 1078 = −9

n B 1087

10 。 (3)

由(3)可知,今天观测宇宙中存在这样多的重子,则要求在早期宇宙中正反重子含量的不对称性是:

n B = 1 − 10−9 = 0.999999999, (4)

n B

即当时每 109 个重子大约伴随有(109-1)个反重子。显然,这种不对称性是十分微小的。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对称呢?这是大爆炸宇宙学必须加以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