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有序与无序的深入探讨

现代自然科学不仅注意从无序到有序过程的研究,同时也注意到了相反过程的研究。1979 年以后,哈肯等人认识到,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 不仅可以通过突变从无序变为有序,而且还可以通过突变从有序再进入混沌。例如,水绕过圆柱体流动时,当流速比较低时,在圆柱体水流去方向的一侧,形成与圆柱体相似的平流花纹,当流速增大到某一阈值时,在圆柱体的后侧形成一对有序的对称旋涡,当流速再增大到一个新的阈值时, 旋涡就处于振荡之中,速度再增大,最后形成湍流,进入混沌状态。这种现象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定量地用数学模式说明它的机制,却是相当困难。

美国著名科学家费根巴姆(Feigenbaum)为了说明从有序进入混沌的机制,最近提出了一个“周期加倍”的理论。该理论指出:当系统的外界参数变化时,系统的运动可能从有序走向混沌。例如,参数在一定范围内, 体系出现周期为 T 的运动,但一旦变化超过这一范围,体系就只有周期为2T 的运动⋯⋯,这样发展下去,运动的周期就会不断加倍,最后导致完全无序。“周期加倍”也叫“倍周期现象”,它描述了系统从时间上有节律、有周期的有序运动状态,向时间上无节律、无周期的运动状态变化的途径和规律。许多学者指出,这种通过倍周期的途径而使系统走向无序的过程,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也是目前研究的最细致的通向混沌的道路。但是, 用这种理论解释一些现象时,也会遇到一些麻烦,即,对时间序的解释还好办一些;对空间序的解释,就困难得多,在许多情况下,是软弱无力的。

在通向混沌的道路上,还有一条阵发混沌的道路。阵发混沌的系统, 在时间行为上,时而有周期(有序性),时而又趋于混乱状态,随机地在二首之间跳跃。在这种状况下,系统有可能随着周期部分的比例的逐渐缩小,一直到消失,最后,体系归于混乱状态。

无论是“倍周期理论”还是“阵发混沌”的理论,还都没能成为解释从有序通向混沌的普遍的模式,还都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人类在研究空间序的时候,也遇到许多麻烦。

在本世纪 60 年代以前,人类主要研究的是空间有序结构,如晶体等。对这类结构的研究曾取得过辉煌的成果。大部分科学成果都是以有序结构为对象的,遇到无序问题,就化为有序问题来对待,最好是化为线性问题,

这样就能严格定量地描述,建立统一的数学模式。但是,对于无序结构或系统,则研究得比较少,在这方面,那怕是提出最粗浅的问题,也难以回答,或者作出错误的回答。例如,对高聚物的无序聚积态,橡胶、玻璃的无序微观结构,人类还主要靠经验的方法,做些粗浅的定性的描述,许多问题解决得都不理想。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些进展。例如,美国著名学者 P·W·安德森,提出了非晶态理论(有关无序结构的理论)。他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玻璃体等无序结构,并试图对无序问题用数学方法加以描述,从而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尽管还有大量的困难问题要解决,但毕竟还是奠定了非晶态理论的基础,他的这一成果曾获得了 1977 年度的诺贝尔奖金。但是,对无序结构,仍然有许多困难问题要解决,这比研究有序结构要困难得多,不仅对这种结构内部运动变化的规律难以寻求,而且在数学方法上也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有些学者,在研究有序和无序及其辩证转化时,曾采用著名数学家托姆的突变理论,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还是不够理想。这一方面是由于突变理论本身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有序与无序相互转化中,不仅有突变还有渐变,不仅有有节律的变化,还有无节律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把这个过程简单化,还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课题。

在目前,对于有序与无序的转化的研究,往往采取把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分解开来的方法进行。而现实的自然系统,有许多都是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统一起来的时空结构,时空结构的参数多,变化复杂。特别是对于时空都无序的结构和系统地研究和描述,更遇到极大的困难。这类问题, 成了现代科学中一个很大的谜团,这种谜团的解决,必然促进科学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