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差异与空间体系

根据一位苏格兰教授的开幕式演说,地理学是一门关于距离的学科(沃森,1955),其中心论题就是人地的相关位置。考克斯(1976)认为,对地理学来说,社会内部相关位置的问题之所以变得重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在原始社会里,主要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相对隔离的种群与自然环境之间,因此地理工作早期的焦点就是社会与具有“空间差异”的自然界的相互关系(p.192)。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主要的相互关系却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了。社会内部的,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由于各地之间更复杂的差异而增强了,而这些差异正是劳动分工的反映。因此,现代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事实,是社会的空间差异,而不再是自然界的空间差异。正是不同地方的人群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创造出人类占居地球表面的种种模式,从而为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课题。

关注空间布局或者说空间结构——人类活动中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以及作为影响布局性质的不同的距离的作用,可以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及 70 年代的教科书中找到,这些教材为下一代学生概括说明了当时人文地理学家的活动。教材中的先驱者为哈格特(1965c)所写,他在描述空间结构的模式与秩序时,在结点区域中分解出 5 个几何要素,其后, 又在第二版中增加了第六个要素(哈格特、克利夫和弗雷,1977)。

哈格特的图解(图 4.1)中的几何要素是这样的,假定在一个存在空间差异的社会里存在着相互作用的需求,例如 X 地的居民与 Y 地的居民进行贸易,Z 地的人需要自己不能解决的货物和服务,这样便产生了不同地方之间货物、居民、货币、思想等的运动形式。因此分析结点区域的第一要素便是运动的模式。有些运动不受阻碍——飞机可在各个方向上飞行——但大多数运动要沿着特定的路径进行,所以分析中的第二个要素便是关于运动路径或

是运动网络的特点。网络有边缘和交点,在交通系统中,这些交点就叫结点, 诸多结点控制着整个系统。这些结点的空间布局,则构成结点区域分析的第三个要素。第四个要素是这一系统结构中结点的层次,结点的层次规定着该居住区域结构范围内各地的重要性。原图解中的最后一个要素,则是那些位于由结点(聚落)和网络(路径)形成的框架中的地面,在不同的地面,有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和程度。

在许多社会中,人类占居地表的模式是频繁变化的,这些变化的空间秩序便构成了哈格特修订后的图解中的第六个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变化不是在整个系统内同时普遍发生:通常在一个或几个地方开始,然后由那里顺沿路径,通过结点,跨越地面,达到不同层次。这一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就叫做空间扩散。

哈格特及其同事强调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分布的科学。他们的侧重点是关于地域分布中各种要素的规律性。书的第一卷主要是根据其它学科的研究来谈,第二卷则介绍了一个不长时期内的地理学家们所做的工作,这些工作曾大大地影响了近来考古学的发展(伦弗鲁,1981)。其他教材在所谓空间体系研究方面亦有类似的一般性观点,只是各自对这些体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莫里尔(1970a)所用的题目为《社会的空间组织》(The Spatial Orga- nization of Society),这很清楚地强调了他对社会科学这个总任务中地理分析的作用的看法,即“了解社会”。根据他的意见,人文地理的核心要素为:

空间,空间关系,空间中的变化——自然空间的结构如何,人们如何通过空间进行联系,人类如何在空间中组成社会,我们关于空间的概念及对空间的使用如何变化(p.3)。

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具有 5 大要点,均与理解人类行为有关:(1)距离, 即空间的分离;(2)可接近性;(3)集聚性;(4)大小规模;(5)相对位置。合在一起,它们可用来建立理论,例如加里森的著作所依据的理论。

实际上,整个空间组织理论都假定空间结构是要基于减小距离,增大点和地区在结构中的功用的原则,而不考虑环境以及空间中的不同内容。尽管地区的差异性是很有意义的,它们对区位的影响及相互作用都很大,但在空间结构中,大多数可观测的规律性都是根据同一特征地域的有效使用的原则来决定的。农业区位、中心城市区位、以及城市内部模式的理论结构,根据的都是均质平原上的距离最小原则(p.15)。

根据这一看法,一切区位的选择,土地利用的选择,都要以运动费用最小为目的。为了解社会而进行的空间研究假设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对人类行为有影响的先决的可变量是距离,然后在这一框架中去寻找空间模式。莫里尔的书中这样讲:

对空间结构的解释是从推导——在最单纯的条件下空间内应有什么结构

——到归纳——本地的因素如何干扰了这个“纯正”的结构。首先,一切可引入的地方变化因素,会产生最基本结构丧失的危险。因此,大多数区位理论都强调空间因素——首要是距离——它们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有规律的、可再现的模式(p.20)。

莫里尔建议地理学应根据距离这个单一变量来建立学术框架。他概括的

空间结构“理论”的程序如下:

1.社会要达到两种空间效率的目标:

  1. 利用每一块土地,以达到最大的利益和效用;

  2. 达到可能的最高交流,费用则尽量小。2.追求这些目标有 4

    种决定区位的方法:

  1. 在可接近性上,以地点取代交通消耗;

  2. 在决定市场时,以就地生产取代运输;

  3. 以集中效益取代运输消耗;

  4. 改变自给自足(高额生产费用)取代贸易(高额运输费用)。3.空间结构取决于下列状况:

  1. 空间土地利用的梯度;

  2. 区域的空间等级。

由于环境变量引起的变形会产生:

  1. 不太规则但可预测的区位类型。而有时变形是由于:

  2. 并非最恰当的区位;

  3. 空间的扩散过程的变化。

因而与哈格特一样,莫里尔重视人类在地表活动组织的几何性,然而哈格特偏重于模式与图式,莫里尔更多的是注意能产生“有效”模式的决策过程,这个“有效模式”就是在“现实世界”中观察到的不完美模式范例的潜在基础。其他的著作(如埃布勒、亚当斯和古尔德,1971,书中着重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还可参阅古尔德,1977,1978)都是步莫里尔的后尘。(在莫里尔和多尔米泽著作的第三版<1979>中,空间变量的重要性已不再占据重要地位;区位理论提出的是“简朴的模型,它让我们着眼于人类区位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因素。当然,现实世界并不与区位理论所规划的模式十分相符,因为人类景观是许多不同力量的复杂产物,这些力量有:历史的、自然的、文化的、政治的和行为的,还有经济<空间>的”。不过,后来在阐述“几个重要的地理问题”时,莫里尔<1985>又回到空间变量这个焦点之上。)这些书把空间中心或距离描绘为 20 世纪 60 年代地理研究中感兴趣的主

要焦点。注重模式,这在哈格特的著作中十分明显,而金(1969)在对“地理学家对于空间形式的分析⋯⋯数学的使用和几何框架的偏好”(p.574)的评述中,也指明了这一点。他注重的是描述性数学,要说明的是“是什么” 而不是“应当是什么”。他察觉到“当那些问题被执拗地推到极端时,研究可能成为毫无结果的纯几何练习。”(p.593;可参阅金,1976/1976b)但他又感到地理学家尚未提出过程理论以处理观察到的空间模式。他所评论的思想流派要向后研究,去发现和解释曾经有过的秩序,而不是根据人类行为去预见世界应该像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