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转变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着眼点在于课

教师是“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教育工作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

个性的塑造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法乃至身心发展的方向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到教学手段的选择无一不是教师决定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始动、组织、导向、调节和控制者。可以这样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和指挥员,他必须对每节课的质量负责,也必须对课堂上的每一个人负责,必须对每一个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负责。

首先,教师要研究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弄清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的。从发生频率看,可分三个阶段:因某种原因偶尔发生一次——时有发生——经常发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变是量变的积累,量变到达一定水平必然发生质变。因此,有些教师对偶尔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抱无所谓的态度是错误的。一些经常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说,开头只是偶尔有几次,后来课渐渐就跟不上趟了。实践证明,如果对偶尔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掉以轻心,很可能发展为经常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从矛盾的表现形式看, 其发展过程又表现为三个阶段:非外显型——外显型——因遇到惩罚、舆论等负强化又转变成非外显型,这三个阶段,课堂问题行为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阶段的问题行为一般是在不自觉的情境下发生的,第二个阶段的课堂问题行为有时伴随一定的意识活动,不过,多数情况下,还是不自觉的,第三个阶段则不然,它完全在个体意识的支配下行动,这时再要转变这种行为就比较困难了,而且也不容易发现。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常常是教师对待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失之粗暴和简单,如责骂、体罚、赶出教室、讽刺挖苦等,这样使外显型课堂问题行为慢慢转变成隐蔽的非外显型问题行为。这样,矛盾存在的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矛盾本身却并没有得到解决。

第二,要充分利用课堂,防止、减少和转变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而上好每一节课不仅意味着要正确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以及全身心投入地教,而且意味着要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地学。只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不会发生课堂问题行为。要相信学生都有向善之心,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真诚地关心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的动力机制,这样去转化他们,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表明,个体内部是存在转化基础的, 很多学生在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后自己也很后悔。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教学过程中,严和爱要结合使用。爱可以给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严则可以约束学生

抵制外来的干扰,积极地投入学习。只要教师上课要求严格,大家就会认真地听课,学习效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