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差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现在,教师普遍感到做学生思想工作难,做双差生的思想工作更难,因为,双差生不但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也差。做双差生的工作确实是一项艰巨、细致、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双差生产生的原因和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做好转化工作,就可以产生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效果。
双差生是以他们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矛盾为内因,并在一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其中,家庭环境不好,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是重要原因之一。据某市抽样调查的 1 万多个家庭获得的资料表明:87.6%的家庭对子女教育缺乏科学性。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的家庭类型主要有:
①破裂型家庭。这种家庭父母大多离异或再婚,没有处理好家庭与子女的感情问题,造成孩子与家庭的隔阂,使孩子心理发展畸形。
②不完全家庭。这种家庭大多父母一方死亡,或是父母分居两地,这种家庭缺乏对孩子必要的关心和疼爱,使孩子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而玩世不恭,放任自己。
③溺爱型家庭。这种家庭大多不重视教育或教育无方,对孩子过分溺爱、护短,有时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但不严加管教,反而为孩子撒谎。其结果助长了孩子放任自己,对什么都无所谓。
④苛求型家庭。这种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若孩子达不到要求,家长就板着面孔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因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再者,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渗透到校园,特别是“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等新的“读书无用”论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学校教育方面,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思想教育不够得力,有些教育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其中少数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不重视,不听课也听不懂课,不做作业也不会做作业,不守纪律而错误不断,常挨批评遂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这时教师如果不深入了解情况,不及时给予帮助,而是放任自流,或是采取惩罚的办法,动辄训斥,或向家长“告状”,任意停课等,都将会加速双差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滋长,也会使一部分本来可以转变的学生因贻误了教育时机或教育方法不当而变成双差生。
双差生具有这样一些心理特征:
①贪玩、不愿学、意志薄弱。双差生意志薄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学习成绩差,随之产生厌学心理。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但是非不清,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战胜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思想行为。有时,他们想变好,特别是老师找他们谈心后能“好”几天,但由于意志薄弱, 过几天又会恢复原状。
②自卑与自尊共存。双差生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他们成绩差又经常犯错误,往往遭到讽刺和冷落。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但是,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故意和老师对着干,顶撞老师,表现自己有“能耐”,
并把打架、破坏纪律当成英雄行为,以此为资本炫耀自己,以达到矛盾心理的平衡。
③用“对立”保护心中的疑惧。双差生看起来无法无天,其实,他们犯错误后心虚,怕老师、家长。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无意中的一句话都会引起他们的冲动与憎恨。他们还常常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教育是故意找麻烦,家长的教育是嫌弃他们,同学的帮助是嘲讽他们,从而采取疏远、回避、警惕的态度,如果谁“触犯”了他们,他们就会采取粗暴无礼的行动。
④感情用事,服软不服硬。平时,我们看到,双差生对他们所佩服的人很讲义气。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经常遭到指责和冷遇,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爱,一旦有人给他们爱护、帮助和支持,便会很快与这个人交上朋友(但常因分不清是非而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他们对教育的态度是,服软不服硬。
那么,如何对双差生进行教育呢?
-
早抓,从小抓,防微杜渐。双差生的形成和转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双差生一般在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形成,初中阶段开始恶化,所以,要早抓,从小抓,防微杜渐。
-
抓基础,帮学习。双差生经常犯错误与他们自身知识贫乏有关,仅抓思想教育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做双差生的工作时,一定要帮他们把学习搞上去,这是转变双差生的根本措施。
-
正面教育,循循善诱。双差生自尊心强,爱面子。他们做错了事,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开口训斥,讽刺挖苦,更不要揭老底算“旧帐”,也不要随便当着众人面批评他们,防止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要尽量先找出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先拉近他们与教师的距离, 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启发他们明辨是非,促使他们自觉地改正错误。
-
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真正热爱差生。现在,都提倡热爱差生,可双差生时常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致使一些教师无论如何对他们也爱不起来。所以,要真正地爱差生,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放下架子,充分了解他们,真正和他们交朋友,真正地爱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然后再进行教育,效果就好了。
青少年的思想远没定型,他们的可塑性还很强,落后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是会变好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会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的。对此,我们应充满信心!
(卢庆生 陈明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