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逐步推开,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于 1990 年 12 月和 1991 年 6 月成立。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在能不能学习、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和运用市场机制方面,我们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尤其是对中国发展证券市场,一些同志心存疑虑,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发行股票、股份制姓“资”还是姓“社”、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是不是搞私有化, 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认识不清。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1这种思想认识上的顾虑和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

邓小平同志 1992 年初的南方谈话,在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解除了认识上的禁锢,带来了又一次思想解放,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①,“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

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②,“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③。那么,股份制是不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不是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股份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产生的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过渡形式。“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 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①,“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

1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72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73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73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73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 496 页。

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②。马克思还高度评价了股份公司在集中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③因此,我们可以说,发展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