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7.3 世界各地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地区/国家

1951-1955

1961-1965

1971-1975

19851

20001

50 年内减少%

工业化国家平均

0.61

0.56

0.55

0.50

0.46

24.6

美国

1.17

0.95

0.95

0.86

0.84

28.2

其他粮食出口国 2

1.72

1.66

1.58

1.29

0.94

45.3

西欧

0.33

0.30

0.26

0.24

0.22

33.3

日本

0.06

0.06

0.05

0.05

0.04

33.3

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平均

0.45

0.39

0.35

0.30

0.26

42.2

东欧

0.50

0.47

0.43

0.39

0.36

28.0

苏联

1.16

1.02

0.93

0.83

0.73

37.1

中国

0.19

0.18

0.16

0.13

0.11

42.1

欠发达国家平均

0.45

0.40

0.35

0.27

0.19

57.8

拉丁美洲

0.56

0.51

0.47

0.38

0.28

50.0

北非和中东

0.68

0.58

0.47

0.33

0.22

67.6

其他非洲欠发达国家

0.72

0.73

0.62

0.49

0.32

55.6

南亚

0.38

0.32

0.26

0.19

0.13

65.8

东南亚

0.38

0.41

0.35

0.28

0.20

47.4

东亚

0.15

0.15

0.13

0.11

0.08

46.7

全世界平均

0.48

0.44

0.39

0.32

0.25

47.9

注:1.1982 年估计数 2.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

( 资 料 来源:U.S.CouncilonEnvironmentalQualityandDepartmentofState:TheGlobal 2000ReporttothePresident,1982,PenguinBooks)

出现的现象。它与工业化是一对孪生姐妹,对城市周围农村地区的环境、资源、产业结构、人口迁移与土地利用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

城市化是以人口来定义的,它是指居住在大城市中心及其紧邻地区人口比重的增加。本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仍然很低,约占总人口的 10%, 1925 年达到 28%,1985 年增至 41%,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 达 71.5%。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发展中地区的拉丁美洲城市人口竟达 68.9

%,而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水平最低,城市人口分别占 28.1%和 29.7%(据

《世界资源报告》,1987)。预计到 2000 年,世界人口将有 47%住在城市里,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将达 75%,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将达 50%以上, 只有非洲和南亚仍在 50%以下。

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的 20 年内,世界城市化有以下趋势:

  1. 城市居民的绝对数量将有很大增长,尤以发展中国家为明显,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则逐步减慢。

  2. 发展中国家中,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数目和规模均将不断增加,中小城市的数目也不断增加;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将会下降。

  3. 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正以日益增长的速度移向城市,在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大城市中形成大片的贫民区和非法住宅区。例如,加尔各答、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雅加达、马尼拉、波哥大、卡萨布兰卡和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都有 100 万乃至 200 万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贫民区和非法住宅区。

城市化的加速对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土地资源与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大量的良田被占用,变成建成区和水泥、沥青覆盖的地面。从历史发展上看,城市大多是在肥沃富庶的农业区中成长起来的,城市的扩展所占用的多是高产的良田。据美国的统计,1949 至 1969 年 20 年间城市扩展

所占的土地中,80%属于美国土地农业适宜性分类中的 1—3 等地(该分类法

按农业适宜性从高至低分为 1—8 等),即最适宜于发展农业的土地。据世界

资源研究所估算,本世纪最后 20 年间,发展中国家城市区面积将增加 1 倍,

即从 800 万公顷增加到 1700 万公顷以上,这意味着每年要占用 47.6 万公顷农田用于城市建设。

尽管良田的损失对农业生产与环境质量都有着不良的影响,但是出于经济与社会的原因,却往往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集团的欢迎:政府欢迎它,因为城市化给地方财政带来更大的收入;农民欢迎它,因为出售近郊土地给他们带来较高的直接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房地产业者欢迎它,因为土地利用的转化正是他们的利益所在。因此,城区逐渐向近郊区蔓延,几乎不受什么阻力。有些西方国家(如英国)为了控制城区的扩大,在原有城区的边缘规划一定面积的“绿带”,其中保留原有的农田、森林、草地、农舍和别墅, 不允许增加任何新的建筑。这一措施颇有成效,迫使建筑商改造旧城区,或者在绿带以外建设卫星城式的新中心或住宅区。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强化了其周围地区农田的集约经营,使之由半自给自足农业转化为商品化农业。例如墨西哥城主要批发市场上蔬菜和水果每天的销售量达 8000 吨。上海市每天的蔬菜上市量为 9000 多吨,这些都来自郊区和毗邻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都已转化为高度集约化与专业化。随之而来的是种植制度与机械化方面的革新,例如,由于曼谷对稻米需求的增加, 促使水稻的种植方法由直播改为插秧,以提高单产,有些一年一熟的品种已改为二熟。双作又促使农民更多地使用机械来耕作、运输和脱粒,并带动了养禽养猪业的发展。

与城市用地密切相关的是交通运输用地的大量增加,包括交通网本身和停车场用地。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交通用地的数量相当可观。例如美国道路网占地 129000km2(80 年代数字),为国土总面积的 1.4%,其中停车场占地 3000km2;法国城市间道路占地约 3500km2,外加停车场占地 500km2,二者合计占国土总面积的 0.7%(1975 年数字)。如果按照一些交通专家的设计标准,道路网占地的面积还要大量增加。这些专家的研究表明,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每辆汽车为保证安全行驶所需的公路面积应为 600m2。按照这个标准,则法国 1975 年的公路占地面积应为 10000km2,相当于它的两个省的面积。此外,与交通用地有关的还应包括众多的加油站和废汽车堆置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