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7.2 1964—1985 年世界土地利用概况

土地面积 人口密度 耕地 永久牧场 森林和林地 1989

注:其他用地包括未经耕作的土地、未用作牧场的草地、建筑占地、湿地、荒地和道路。

(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编:《世界资源》1988—198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 图下部的曲线表示按现有生产水平世界耕地面积的增长。过去二、三百年来,增长速度较慢,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这条曲线在 1950 年代以后已达到“起飞”点,对农业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

  2. 上述两个相反的趋向势必使两条曲线相交,届时世界可耕地将全部开垦完毕。不幸的是,这个交点将出现在 2000 年以前,人类面临着土地匮乏的前景。事实上许多国家目前即已痛感耕地的不足,以我国为例,在人口每年增加一千多万的同时,耕地却以每年几十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任务实乃迫在眉睫。

  3. 即使世界可耕地面积丝毫不减少,这意味着必须开垦条件较差非可耕地,以抵偿可耕地被占用作非农业用地的损失,使世界可耕地面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图中右方的水平虚线所示。上升的曲线与水平虚线的交点将延伸至 2010 年前后,这意味着开垦非可耕地只能给人类赢得 10 年左右的时间。

  4. 假使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投资的大量增加,使农民有可能使用更多的化肥、农业机械与灌溉设备,从而使农业产量得以翻一番乃至翻两番,则土地匮乏出现的时间又有可能后延,如图右方的两条倾斜虚线所示。这两条虚线表明,产量的每次翻番也只能赢得 30—40 年的时间,大体上与世界人口翻番同步。

  5. 然而,上述两点假定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实际上很难实现。首先, 开垦非可耕地代价很高,在经济上不甚可行。其次,农业生产上有一条“费用递增率”,即产量的每次翻番都比上一次耗费高昂。例如世界粮食产量自1951 至 1966 年的 15 年内增长了 34%,同期花费在添置农业机械的费用增加

63%,化肥投资增加 146%,农药费用增加 300%,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提高产量的 34%,则所投入的资本要比上述百分数高很多。因此,如果人类最终被迫作出这样的抉择,不惜一切代价增产粮食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则一切可供使用的资金都必须投入农业生产,使其他产业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1. 上述分析毫不含糊地向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人类将在几十年内面临土地不足的问题。尽管对于这一天到来的时间还有争论,但是,如果人类在控制人口增长与制止耕地损失两方面不立即采取有力的措施,则这一天的到来必定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