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所谓资源,是针对人类对事物利用的可能性而言的,现在有用或潜在有用的事物才被看作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它的范畴随着历史、社会、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某处的沙漠在一定的历史与经济条件下不具有资源的价值。但是,如果该处发现了有经济价值的矿产(如石油),则必须把它列入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范畴之内。当然,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首先与农业有关。本章也是主要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考虑到土地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与土地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

土地有两个主要属性;面积和质量。下面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土地的这两大属性。

首先,关于土地的面积。众所周知,在地球 51000 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大陆和岛屿面积只有 1494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 29.2%,其中还包括南极大陆和其他大陆上高山冰川所覆盖的土地。如果减去这部分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土地,则地球上无冰雪的陆地面积仅为 13300 万平方公里。

对于全世界的居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颇为巨大的数字。1900 年世界人口约为 15 亿,平均每人占有的陆地面积约为 10 公顷(150 亩),1987 年世界人口达到 50 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仍有 3 公顷(45 亩)。这个数字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小。

但是,如果考虑到土地的质量属性,则这些数字必须打一个大大的折扣。所谓土地的质量,如果从农业利用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这些性质对农业生产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果土地用于工矿和城镇建设等用途,则还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能和受地质地貌灾害(如火山、地震、滑坡等)、气象灾害(如暴雨山洪等)威胁的程度等。在土地质量诸要素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的通达性(accessibility),它取决于土地的地理分布即离居民点的远近,以及道路、交通等情况,这些都影响劳力与机械通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

如果考虑到土地质量的上述因素,则陆地面积中大约有 20%处于极地和各大陆的高寒地区,另有 20%属于干旱区,20%为山地的陡坡,还有 10%岩石裸露,缺乏土壤和植被。以上四项,共占陆地面积的 70%,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的限制性因素,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称之为“限制性环境”。其余的 30%限制性较小,适于人类居住,称为“适居地”,英语为 ecumene, 源自希腊语 oikoumene,意为可居住的土地,包括可耕地和住宅、工矿、交通、文教与军事用地等。按上述人均 3 公顷的 30%计算,人均占有量为 0.9 公顷(约合 14.5 亩)。在全部适居地中,可耕地约占 60%—70%,折合人均 0.54—0.63 公顷(约 8—9.5 亩)。

据世界粮食与农业组织和美国农业部 70 年代所提供的数据,全世界可耕

地总面积为 29.5 亿公顷,其中的一半,即最肥沃、通达性最好、最容易开垦

的一半已被耕种,面积为 15.4 亿公顷。其余一半尚有开垦的潜力,但由于土壤肥力、土地的通达性等质量因素的限制,必须采用灌溉、施肥和其他土壤改良措施,开垦的成本将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