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引人瞩目,使成千上万人罹致疾病以至死亡的“公害”事件更使公众震惊;发展中国家因人口迅速增长与经济发展迟缓同样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的挑战。作为这一挑战的反应,乃是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大发展。不仅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涉足这个领域,社会学、经济学与法学等社会科学部门也把环境问题列入日程。现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已成为公众最为关心和经常议论的问题。
然而,环境问题并非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并非局限于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古而有之。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这个意义上说,环境问题是和人类的诞生与发展相伴随的,只不过问题的规模与性质随人类发展的各阶段而有所不同罢了。当代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严重的环境问题,古代物产丰饶、灌渠纵横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沦为沙漠,中华文明摇篮黄河流域变成沟壑密布、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也是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不同的是古代世界人口数量不多,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规模较小,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较为局部;而现代世界人口数量剧增, 并且掌握了强大的技术力量,“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得环境问题更具有全球性,某些趋势更难以扭转,许多困难更难以克服——或者说,需要全人类的良知和合作方能克服。
既然环境问题是由人类这个主体及其周围环境这个客体双方所组成的, 则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质和量对比关系的改变就会使环境问题的性质与程度发生变化。当远古的猿人刚从类人猿脱胎出来的时候,由于他们的数量是如此之少,而且除了原始的狩猎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技术,他们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对环境并未发生什么影响。甚至可以说,人类这个主体尚未完全从环境客体中分离出来。
随着工具的改进和火的利用,牧业与农业的产生,人类的生活有了较大的保障,人口的数量与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人类终于从环境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成为环境的对立物而存在。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环境曾经极其宽容地对待人类。无论是人类的渔猎樵采、刀耕火种,还是任意排放废水、废气、堆置废物,大自然一概慷慨地支付、受纳和同化了。自然界一切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资源,如同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曾经似乎是永无穷尽的。在中国语言中,我们正确地使用“大地”、“大海”与“大气”等词语来形容这些自然体之大。然而, 大并不等于无穷。当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与人口急剧增长时,几十亿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人口对环境的干预就逐渐接近甚至超过了环境所能容受的程度。于是,环境不客气地抗议了、报复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个有限的、敏感的系统与一种无限的、在一定时期内呈指数增长的需求的矛盾。这个矛盾目前已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世界人口的增长早已达到“起飞”阶段,每年人口的净增长数超过 9 000 万,本世纪末世界人口超过 60 亿已成定局,而且在下个世纪内还可能翻一番或两番;全世界的水、土、生物、能源和非燃料矿物等资源的供求关系日趋紧张,其中有些资源肯定将在一二个
世纪内开采殆尽;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种类和数量均大量增加,环境污染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空气、饮用水与食物中的有害有毒成分增加,造成对人体健康和对整个生物圈的伤害;世界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发达国家集团,人口占世界的 1/4,却过量地消费着世界物质与能量的 3/4; 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集团,人口占世界的 3/4,许多人过着难以温饱的生活,人口的重负与发展缓滞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成为政局动荡与国际争端的根源。
上述各方面,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应的英文为 Population, Resouce,Environment,and Development,组成一个首母缩写词 PRED)构成了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之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的急剧增长造成了环境污染,大约经过 20 多年的争论,世界各国对环境污染问题取
得了共识,具体表现为 1972 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后发表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成为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的代表惊呼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大多提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而发展中国家却大都未予响应,甚至认为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斯德哥尔摩会议的主要功绩在于唤醒了世人的环境意识,使人们开始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并且许多发达国家开展了以污染治理为中心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这次会议更多地是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讨论环境保护,未能把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此后又经过了 20 年的实践和探索, 人们逐渐扩展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范围和深度,把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联系了起来,并以此为名,于 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大会,成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二座里程碑。全世界 183 个国家
——联合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样多的国家坐在一起,本着合作的精神和共同的责任感,探讨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0 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问题和矛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类在多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包括人口增长的飞跃、科学技术的飞跃和生产力的飞跃。所有这些飞跃都会带来新的问题和矛盾,例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就是其中较突出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观念上的飞跃, 例如关于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还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地球虽然非常巨大,但其容量毕竟有限。人类自身(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需求的增长都应该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应考虑到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再生能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妨碍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我们能够把增长限制在上述范围以内,则人类及其生存环境这两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就能够长期共存下去,地球资源能够持续地被利用,环境能够持续地保持生态平衡,而人类本身也能够持续地发展。
本书将自始至终地贯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条线索,对人类及其环境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定量地说明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体究竟有多大的容量,人类在其生存斗争中怎样地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如何反过来制约了人类的发展,甚至对人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报复。总的目的是向现在的当班者和未来的接班人反复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业已尖锐到何种程度。如果本书能唤起人们的某种危机感或紧迫感,进而在各自的岗位上采取必要的行动,从各方面爱护人类的家园——地球,则人类幸甚,子孙幸甚!
本书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编辑室的支持和鼓励, 书中插图承该社尹文君同志清绘和复制。对于他们的帮助,谨表示衷心的感谢。